浩渺行无极 扬帆但信风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8-17 00:32

十多年进一次“家”

金道旭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居民小区实行封闭化管理,许多商店也暂停营业,街道上冷冷清清,流浪乞讨人员难以生存。

  在安徽省凤阳县府城镇北菜市有一位流浪十多年的老奶奶,一直不愿意接受救助,白天乞讨,晚上睡在大街上,很是让人心酸!

  老奶奶的艰难处境,牵动着凤阳县救助管理站所有人员的心。“现在疫情太严重了,您在外面很危险,跟我们回站里吧,站里跟家里一样,有人给您做饭洗衣,还能陪您聊天。”在工作人员屡次劝导下,老奶奶终于答应回站接受救助。

  入站前,工作人员先将老奶奶送到县医院进行全面身体检查,确认身体健康后,立即护送回站。一到站里,工作人员就为老奶奶端来热水、热饭,吃完以后又帮她洗澡换衣。老奶奶拉着工作人员的手,流下泪水,用颤抖的声音说:“我不愿意麻烦别人,但是我知道现在疫情严重,保护好自己就是不给国家添乱。太谢谢了……”


“五品大员”

郭建设 陈 政

  河南省驻马店市儿童福利院闭环管理转眼已经两个月,长期封闭,人们难免会滋生思亲之念和对疫情的焦虑情绪。但有一人却在用自己灿烂的笑脸感染他人的情绪,用乐观的声音纾解他人的压力,她就是被同事称为“快乐警嫂”、被孩子们喊为“刘妈妈”的刘湘丽。

  因身患免疫系统慢性疾病,刘湘丽并未被纳入闭环管理首批人员名单。她知道消息后主动向单位领导请求:我是党员,我申请参与单位封闭管理。得到批准后她立即与正在出警的老公通了电话,迅速收拾行囊来单位报到,从此夫妻二人在抗“疫”的两个战线各自为战。

  疫情期间,值守人员较少,作为医生的刘湘丽担负起平时4人的工作量,每天两次查房,面对面讲疫情防控知识,手把手教“七步洗手法”,细致地给孩子检查身体、下医嘱、发药品,严格督导养育室和孩子活动区域消杀,认真查看全体人员体温记录、分发口罩。

  进入3月后,单位对部分工作人员实施了轮休,前来换岗人员需隔离观察14天。刘湘丽主动承担起隔离人员管理工作,建立微信群,每天两次记录体温情况和健康状况,并组织人员为他们送上一日三餐,营造出“同是一家人,隔离不隔心”的氛围。

  高压的工作状态加重了刘湘丽的病情,但她怕给单位防疫添麻烦,就隐瞒下来,没药了就让丈夫抽空送来,而她却忙碌在工作中,始终保持开朗、阳光的状态。她说:“快快乐乐是一天,郁闷焦虑也是一天,为什么不开心过呢?疫情期间容易产生负面情绪,我愿意用我的笑声为大家解压。”

  很快“二月二”到了。封闭管理期间,理发师进不来,孩子们的头发早就长了。刘湘丽灵机一动,让丈夫送来理发工具,与支部其他党员开展了“龙抬头,斗疫情”特殊主题党日活动。她精心为孩子们设计出“平疫”“战役”“福娃”“碧玉”的发型,孩子们看了都说:“刘妈妈,您真棒!”

  3月8日中午就餐前,刘湘丽喊了几名孩子和工作人员到会议室,然后端来亲自做的长寿面和提前定制的生日蛋糕。原来,刘湘丽在查健康记录时,发现了他们几个的生日都在封闭时期,就着手准备在三八妇女节当天为大家集体庆生。看着一碗面、一块蛋糕,因工作繁忙已忘记自己生日的同事们禁不住热泪盈眶,简单不失快乐、自己忘记却被人惦记的惊喜成为大家内心深处最美好的回忆。

  同事们和刘湘丽开玩笑说:快乐警嫂,你既是医务员,又是督导员、宣传员、服务员,可称得上“四品大员”了。刘湘丽笑着说:“不对,应该是‘五品大员’,因为我还是一名共产党员。”


代 祭

李 洋

  “1号家庭全部进直播间了么?马上要开始了,请在家也做好准备。”4月1日上午9时,辽宁省大连市殡仪馆开展了第一场免费直播代祭服务。

  “受疫情影响,许多外地或国外的逝者亲属无法现场祭奠亲人,我们就推出了这项服务。”市殡仪馆管理科科长王晓珊介绍说,“在代祭的同时,我们还引导逝者的亲属在家里摆上已逝亲人的照片以及供品,跟我们学习陈祭、参祖、降祖、三献、慰祖、辞祖、撤祭7步祭扫流程,以后都可以选择在家祭扫。”

  代祭服务、家庭祭扫、网上祭扫……今年的清明, 正处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期,辽宁省民政厅第一时间出台政策,在暂停祭扫服务和公祭活动的同时,引导群众以家庭追思方式祭奠亲人,利用殡葬服务网站为群众网上祭扫提供便利的同时,开展好代祭服务。各地民政部门结合实际创新举措,积极推广文明祭扫、新型祭扫,方便群众缅怀逝者、寄托哀思。

  “我感觉这种直播形式很新颖,整个仪式也很隆重,能够表达我们的哀思,以后我们也计划在家祭奠老人。”1号家庭的邹女士说道。

  每场代祭为15分钟,除了工作人员带领家属依序祭扫外,还设置了“慰祖”环节,家属可以在直播间表达思念、汇报近况、分享幸福、告慰先人。在追思的同时也可以将祈福心愿发送至直播间,由礼仪人员书写祈福卡悬挂在祈愿树上。

  相比于殡仪馆,公墓安葬了更多的逝者,近些天,代祭服务的需求也开始激增。4月1日一早,一位市民来到盘锦市鹤栖园公墓大门口,把鲜花和祭品打包好交给工作人员,请他们帮忙祭扫。

  这位市民,有两位亲人安葬在墓园。根据他预约的信息,第四和第十一祭扫组分别赶到对应的墓地,认真地擦拭墓碑、清扫落叶、敬献鲜花、摆放水果并行鞠躬礼。站在大门外的市民从手机视频中看到整个祭扫过程,欣慰地说:“非常感谢你们,弥补了我无法去扫墓的遗憾。”

  当下已有300余位市民通过墓园官网登录“代亲祭扫服务平台”提前预约服务。“为保障代祭服务有序进行,园区将工作人员分成11个代祭组,全力满足市民的祭扫需求。等疫情结束后,此项服务仍将继续实行。”鹤栖园公墓管理处主任韩东介绍说。

  不仅各类殡葬机构推出了代祭服务,海葬的服务机构也不甘落后。3月30日,沈阳市海葬服务大厅的工作人员经5个小时车程,赶到大连,举办了一场“春风十里怀念你”海上集体代祭活动,以散撒鲜花、倾诉思念的方式祭扫2万多位海葬故者。

  “这次是集体代祭,接下来我们会通过抖音、微信等直播的方式,为有需要的逝者家属提供个性化的免费海上代祭服务。他们可以在直播时说说近况、回忆过往等,告慰亲人。”沈阳市海葬大厅邹碗祯表示。

  鞍山市网上祭扫服务平台——安安彩虹公众号,也再次更新升级,不仅拓展了委托祭扫服务,更加强了后台管理。市民通过公众号预约代祭服务并缴费后,相应的墓园就要按约定时间进行祭扫,并反馈逝者家属至少三张照片。公众号服务团队也会及时跟进,调查满意度高于4颗星至满星5颗星,才会将服务费用支付给相关墓园,如低于4颗星就要介入调查,根据实际情况来处理,保障服务有质量、可监督。“目前,全市墓园已完成300多场次的代祭服务,全部为5星好评。”市殡葬服务协会会长董先说。


隔离“点长”

苏天真

  “妈,现在疫情高发,我在乡镇包保,暂时回不去,清明节我陪您踏青……”从大年初二开始,每晚11点多, 安徽省和县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尹莉都会兑现每天一次和家人视频的承诺。每次,尹莉都是脱下隔离服,确认脸上没有压痕,才小心翼翼地打开视频。

  10岁的儿子很懂事,视频时都是说些关心她的话:“妈妈辛不辛苦啊,怎么这么晚还在工作?”尹莉的母亲也是疼惜地嘱咐着:“我们能理解你,电视每天都在播防疫新闻,你整天在外忙,可要保护好身体哦!”

  用脚步丈量隔离点,匆忙奔走在楼宇间,已经成为尹莉的工作常态。

  大年初五,曾与疑似病例接触过的一家三口被送到隔离点。尹莉收到消息后,穿上隔离服来到隔离点,陪同医护人员检测、送餐、做心理辅导,回到宿舍已是凌晨两点。

  “有没有哪里不舒服?”“这儿还缺些啥?”……隔离人员中有不少听力不好的老人,探访时,穿着隔离服戴着面罩的尹莉必须高嗓门地喊话。长此以往, 尹莉的嗓子都哑了。

  医护人员提醒她:“你不是专业人员,每次进去不要超过30分钟。”尹莉总是点头答应,却总是超时,“长期处于封闭状态,隔离人员很容易出现一些不安情绪,每天的心理辅导必不可少。24个病人,半小时肯定结束不了。”

  2月22日,85岁的葛大爷确诊,尹莉很担心照料他的周大娘的精神状况,每天都会上楼单独陪她说很久的话。

  有确诊病人出现,担心是肯定的。从怀疑到疑似再到确诊,葛大爷每一个细微变化,尹莉都仔细询问,除了医护人员,就数她和葛大爷“走”得最近。可她来不及担心自己,周大娘的精神状态,才是她关心的。

  第二天,尹莉就给周大娘配了部手机,在房间里陪着她打电话给儿子和村干部聊天。次日,周大娘的抑郁症却突然犯了。尹莉赶紧多方协调,在确认交叉感染风险极小的情况下,申请将周大娘的儿子接过来,陪老人同住,几天过去,老人状况才逐渐好转。

  为及时掌握每个人的情况,尹莉给每户隔离家庭建了单独的微信群,让同事注意收集信息,自己更是将所有群都设置信息提示。除了采买生活必需品,还给每位老人配了对讲机、80岁以上的老人配了收音机、10岁以下的孩子配了玩具、10岁以上的人群送上杂志。

  “孩子特别喜欢这个玩具,能动能放儿歌,还能讲故事!”隔离点的李有珍说,“我开始并不知道给孩子送玩具的就是尹局长,但我知道群里每天热情问候的是她,床头贴的也是她的电话。”2月23日,李有珍的孩子身上突然起了大片的疹子,就赶紧拨通了床头的电话。尹莉赶来细问,才知道孩子是过敏性体质,这次很可能是对食物中的牛肉过敏。从那之后,尹莉便叮嘱厨房给孩子单独做一份,并送给他们治疗皮肤过敏的药。

  除了孩子的饭,隔离点一位糖尿病人的饭也要“私人定制”。几天前,60多岁的范二哥(网名)在微信群抱怨:“每天总感觉饭不够吃。”细心的尹莉注意到,即使给他特意加饭,范二哥还是很快就饿。于是,尹莉联系了驻点医生给他仔细检查,才知这是糖尿病的症状。之后,除了给范二哥提供糖尿病人专用餐,尹莉还要不时提醒他:“荤菜少点,素菜多点,平时水果也少吃,回头我再给你带点无糖饼来。”

  2月25日尹莉很是开心:“今天有6个隔离人员解除医学观察出去了。”她穿着稍显笨重的隔离服快步上了楼,陪着医护人员将他们一一送出,并嘱咐:“回家还要继续隔离,注意分餐吃饭,确保万无一失。”

  “隔离人员的每一句认可、每一声感谢,都让我体会到成就感和获得感,我很庆幸我是一名‘点长’。”尹莉自豪地说。


便民祭扫

张 俊

  “2020年的春天是特别的,抗“疫”防控的当下,我们迎来纪念故人、缅怀至亲的传统节日。和往年不同的是,我们不能面对面地去倾诉,相同的却是一颗永恒不变的挚爱诚心。”上海市嘉定区白鹤憩园为逝者举办清明公祭典礼,伴着舒缓安静的音乐,礼仪人员恭读祭文,全体工作人员手持鲜花一一上台祭奠,在生命之树系上象征希望和祝福的黄丝带,传递思念,为故人祈福。

  今年的清明,上海各大公墓、骨灰堂等推出了集体祭扫、网络祭扫、代客祭扫三项便民服务。截至4月1日,上海54家公墓、骨灰堂中,已有41家公墓提供了集体祭扫服务,还有13家公墓将在清明节当天举办集体祭扫仪式,为不能到场祭扫的市民寄托哀思。网络祭扫、代客祭扫等服务受到不少市民欢迎,上海市民通过网络祭扫总数已达98.16万人次,各公墓提供代客祭扫服务已达2万多户。

  “集体祭扫、网络祭扫、代客祭扫是传统祭扫方式的补充,下一步上海要把相关做法固化延续下来,引导市民群众逐步转变观念和习惯,促进丧葬礼俗改革,大力推动移风易俗。”市民政局副局长曾群表示。

  对于少数确有祭扫需求的市民,各公墓、骨灰堂也在各自微信公众号上开通了预约功能。3月28日,阴雨濛濛,市民韩女士和家人一早来到界龙古园,经过出示预约码、测温等环节后,她与家人带着鲜花和供品进入墓园。由于每一个预约码最多允许5人入园,墓园每天只开放120户预约名额,所以园中人数并不多。“清明当天的预约名额,一下子就抢完了,所以我们抢了3月28日的,正好是周末就提前祭扫了。我们都想好了,实在约不上,就让墓园工作人员代为祭扫。”韩女士说。


“照单全收”

刘婷婷

  “喂,你好!请问,咱们这里可以提供代祭业务吗?”

  “可以的,麻烦您详细说一下您的需求,我们记录一下!”

  3月20日早上7点多钟,吉林省白山市殡葬管理处鲜花超市经理潘义接到了一通咨询电话。李先生的父亲是4月2日的生日,原本的计划是打算清明节的时候回乡祭拜一下。但因为疫情,他只能通过代祭来表达一下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我父亲生前就喜欢吃面条,尤其钟爱李先生牛肉面,是不是可以帮我给父亲送上一碗热腾腾的面条呢?”

  “可以再帮我代写一张寄思卡片吗?上面就这么写:一夜思亲泪,天明又复收!”

  “咱们这里可以提供鲜花吗?父亲生前最爱百合,能帮我送上一束吗?”

  对于李先生的诉求,市殡葬管理处工作人员“照单全收”!

  当清明节撞上新冠肺炎,为降低疫情传播风险,白山市暂停了殡葬服务机构现场祭扫活动,暂停组织集体性告别祭奠、联宗祭祖、大型宗族祭扫等活动,使得代祭成为了人们表达对逝者怀念之情最好的一种选择。

  戴上白手套、敬献鲜花、擦拭墓碑、清除杂草、逐一向每块墓碑三鞠躬,代祭仪式庄严肃穆,为逝者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也让亲属们可以满意、放心。

  “今年的代祭服务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并且人们在慢慢接受这种新的祭扫模式。2018年代理祭扫的数量只有3个,但是今年,截至3月29日,代祭的数量就达到了51个,数字还在不停地增加。所以,我们也将服务重点做了改变,往年是保障好现场祭扫的顺利安全,现在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亲属的各种代祭诉求。工作内容改变了,服务质量不会掉!”市殡葬管理处处长孙世强信心满满。

  为了能让更多的老百姓第一时间了解清明安排的最新动态,白山市殡葬管理处与广告传媒公司联络,利用长白山广场电子屏、广泽银座大厦电子屏、轴承道口路边电子屏等先进媒体设备,宣传殡葬法规、扫黑除恶、节地生态安葬等内容。同时,建立微信群,有需求的丧属可加入到微信群中,工作人员以手机直播或微信视频的形式对现场祭扫情况进行实况转播,也可采取献鲜花、鞠躬、悼词等形式代为祭扫。

  特殊时期,用特殊的方式表达追思之情。无论祭扫的形式如何改变,但清明礼敬亲人、寄托哀思的内核一直没变。

  这个清明,风清气明!


天琦和它的伙伴们

宋海佳

  自2月1日起,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天琦救援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王少东,就征集20余台宣传车,带领全体工作人员,每天深入到街头巷尾宣传播报疫情防控系列公告。

  卡口检查、入户核查、隔离人员管护、心理咨询……疫情暴发以来,佳木斯市社会组织党工委第一时间号召全市社会组织党组织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会员积极参与一线疫情防控工作。

  市义工联、市出租车行业协会、天琦救援服务中心等社会组织志愿者深入疫情一线,开展公共区域和重点区域消杀;市文化产业协会、广告协会积极制作疫情防控视频,协调百余个电子广告屏、悬挂600余幅抗击疫情宣传条幅,做到宣传全覆盖;市汽摩协会、养老协会、国学学会等社会组织志愿者纷纷报名参加一线卡口的夜间执勤,有效缓解了一线人员的抗“疫”压力。

  长期的居家隔离,让人们的心态发生了变化。为帮助市民化解居家隔离期间的心理压力,市社会组织党工委迅速组织,由市心理学会等社会组织的13名党员带头,发起成立了心理援助工作队。“目前30余名志愿者24小时在线,免费为市民和参与防控的工作人员及家属提供心理疏导服务。我们也是发挥专长,尽己所能,为抗击疫情作贡献。”市心理学会会长范秀丽说。

  不仅是心理疏导,在物资保障方面,全市社会组织也是奋勇争先。市慈善总会1月29日就发出捐赠倡议,截至3月11日,已募集款物430余万元,全市社会组织都积极筹集防疫物资,累计捐赠款物1640元,极大地缓解了全市疫情防控物资所需。

  曾在汶川地震救援中冲在一线的个体经营者张强,也是市民间文化交流协会的秘书长,主动请缨成为一名市慈善总会的志愿者。每次接收货物他都是第一个冲上去,还帮助统一了物品名称和医用物品记录的标准;在疫情期间,凡是物业公司和社区人员到他的药店购买药品,全部不收费用,还先后捐赠了价值4万多元的防疫物资;3月初,他又主动要求上火车站出站口值勤,每天下午4点到半夜12点,他准时出现在进站旅客面前。太多的感动也催动着他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党支部很快批准了他的申请,圆了他的梦想。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