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蛇打七寸 怎么下决心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8-17 03:20

  记者:为什么把殡葬改革列为“一把手”工程?

  薛峰:移风易俗工作,是中央和省、市交给我们的重要改革任务。俗话说,打蛇打七寸。解决问题、做事情要善于抓关键,改革更要抓住“牛鼻子”。我们发现,殡葬改革是移风易俗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一个环节,就把殡葬改革列为“一把手”工程,大家重视起来,干部行动起来,花大力气攻破这个陈规陋习的堡垒。

  改变人的思想观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殡葬改革除了牵扯到群众的思想观念、风俗习惯,还涉及发“死人财”的个体和组织,会触动部分人的利益。改革很敏感,改起来也很难。但作为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不能畏难,不能做“太平官”,难时更要显担当、敢作为,不折不扣地、创造性地落实改革任务。

  记者:如何让改革取得群众支持?

  薛峰:无论是落实上级部署还是自身主动改革,不能“照葫芦画瓢”,照抄照搬。具体怎么改,要问需、问计于群众,把群众的意见纳入改革设计和落实中去。

  这次殡葬改革前,我们曾反复调研、座谈。下去摸情况前,我就听到一些议论,说丧葬负担重。和群众面对面谈,这些议论成了活生生的例子。有群众对我说,当地有一处经营性墓地,墓穴均价1万元,阴宅比阳宅还贵。还有群众反映,办白事攀比成风,办个葬礼得3万块,顶一年收入,困难群众确实面临“死不起”难题。听到这些诉苦,我们借机抛出殡葬改革的话题,试探着问如果殡葬费用由政府出,建设不收费的公墓,你们支持不支持?群众说当然支持。群众支持让我们心里有了底,深感这项改革能做,即使中间有困难障碍,也有信心克服,这样,改革的决心就下了。

  对于这项改革,我们算了六笔账:经济账、土地账、资源账、环保账、安全账、祭祀账。算清、算细、算透这笔“大账”,花一些钱也值。当然,在花钱过程中,我们会严格监督,保证资金用在刀刃上。

  记者:在改革中,如何充分调动干部积极性,鼓励主动作为?

  薛峰:改革离不开一线的党员干部。确实,他们是否主动作为,关系到改革能否成功。

  有的干部很想大显身手,但不知道怎么干。我们就要组织他们考察学习、参加培训班,借助外脑,学以致用。比如,我们常用召开现场推进会和观摩会的方式,让不同乡镇的干部看看别人是如何干的。这既表扬了干得好的,也提醒一些同志,你所在的乡镇为什么干不好,激发他们的干劲和责任心。

  再一个方式是典型发言。这次殡葬改革,我们选了19位干得有声有色的农村党支部书记,他们围绕怎么做群众工作、当事人工作,摸索出很多管用的工作方法,真是“高手在民间”。有的村子两天就把过去的散坟全部迁完,效果很好,这些经验就值得学习。

  对有的干部,给了你位置,你却在办公室喝茶,什么事也不干,这就是典型的为官不为。这样的干部要坚决问责,把位子留给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

  记者:这次改革最大的阻碍是什么,怎样克服?

  薛峰:改革是逆水行舟,遇到阻力不可避免。比如,改革会触及一部分人的利益、改革会遇到政策法律的瓶颈等等,也正是翻过了改革路上的一座座高山,才能体会改革的不易,珍惜来之不易的改革成果。

  就拿殡葬改革来说,劝说群众将新逝者葬入公墓相对容易一些,但将老坟迁入公墓就难得多。这就要换位思考,充分考虑群众的顾虑和想法,把说服教育、示范工作做在前面,做强有力的引导工作。比如,党员干部、企业家带头,有权有钱的都进公墓了,群众的抵触心理就会少很多。还要发挥村里老党员、老干部和红白理事会的重要作用。

  再一点,对于先行先试的改革,遇到困难没有现成的方法借鉴。这时,党员干部就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实际,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比如,农民群众比较爱面子,有的乡镇,抓住这一点,谁家有人去世,镇上就送花圈,干部上门慰问,顺便解说政策。这样的“土法子”反而很管用。

  本报记者  潘俊强整理  


  《 人民日报 》( 2017年06月14日 11 版)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