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喻家花龙百年技艺永流传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8-17 04:33

鼓钹齐鸣,长龙起舞,金甲粼粼的花龙活灵活现,游穿腾跃、翻滚戏缠,花龙形态随着鼓乐伴奏不断变幻,流光溢彩的龙珠与热烈奔放的长龙交相辉映,引得观众连连叫好,宴会也因花龙表演,更加喜庆热闹。近日,湖南省邵阳市北塔区陈家桥镇一户张姓人家正在举办寿宴,宴会邀请到了喻家女子花龙队表演。

在当地,舞龙是一种祭祀与祈福的重要活动,祈祷来年风调雨顺,阖家长寿幸福,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喻家花龙是陈家桥乡一带的一种以姑娘媳妇为主的民间舞龙艺术,传承八代,至今170多年,热闹辉煌背后是一代代舞龙人对传统技艺的坚守与传承。

喻家女子花龙队日常训练(刘恩权 供图)

喻家双龙百年风华

我国地域幅员辽阔,民间民俗文化丰富多彩,舞龙是一种起源于中国的汉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源自古人对龙的崇拜,它是中华民族世代崇拜的图腾,在节庆、贺喜、祝福、驱邪、祭神、庙会等期间,都有舞“龙”的习俗,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

喻家花龙则是众多种类舞龙技艺中的一种,凝聚了喻氏家族170多年的创造力和智慧。据喻氏族谱记载:喻家花龙最早形成于清道光初年,历经170余年至今。龙通身金鳞、长须凤尾、金光流灿、盘曲矫健、前爪攀腾、后爪伏地、外形威武、动作刚劲、神态多变,家族二龙传世,黄龙与青龙,黄龙为雄,青龙为雌,每逢家族祭祀、修谱、新春佳节或“二月二”,黄、青二龙出场,神态多异的彩龙随着龙珠上下翻腾,嬉戏玩闹,环绕翻滚。

喻家女子花龙队在训练(刘恩权 供图)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百年盛况依然如昨。舞龙灯、唱龙歌,暗夜里流光溢彩舞动的游龙,成为喻氏家族的共同记忆,难以割舍的乡愁。

现在,每年农历的三月三,李子塘黄桃园百花盛开时,北塔区陈家桥乡柑子塘社区的居民,都会穿上节日的盛装,以房为单位,舞起自己手绣的花龙,汇聚到当年的祖屋场,祭祀祖宗,切磋舞技,比试武艺。

女子花龙队重放光彩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时间跨入了21世纪,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文娱活动涌现,而舞龙则日渐式微。喻家花龙也仅在家族重要时刻出现,一年舞不了几次,年轻的小辈更是知之甚少。

“看了几十年,要是失传挺可惜。”喻家媳妇何春红说。

1964年出生属龙的何春红是新邵小塘镇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嫁到柑子塘社区,那时舞龙习俗正盛,她被喻家花龙舞龙壮观热闹的场面深深震撼,看了几十年的舞龙的她,眼见着舞龙文化没落,心里着急。她跟丈夫商量后决定,组建一支花龙队,既能锻炼身体,更能扩大喻家花龙的影响力,让这项技艺传下去。

行动派的她立即付诸行动,带上礼物,专程上门向家族龙队的两位老师傅们请教,师傅见何春红好学,同时也正有壮大喻家花龙的想法,在三人的鼓动下,村中十几名妇女陆续加入花龙队。

何春红说:“舞龙很辛苦,也不知道当时哪里来的决心,一直坚持下来了。”4公斤的龙头一舞就是几个小时,几天下来手掌磨出水泡,手臂酸得拿不稳筷子。训练异常艰苦,但这群干了半辈子农活的妇女,没有一人想要退缩,硬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狠劲,咬着牙完成一个又一个高难度的动作。

何春红在介绍花龙特点(刘恩权 供图)

“她们很吃得了苦,没比我们男的差。”两位师傅说到女子花龙队,直竖大拇指。

没有白费的努力,经过花龙队员们刻苦训练,已经练成几十种套路。新的花龙也在大家实际训练中得到改良,新花龙保留了家族龙的形态与金鳞,考虑到女性力量相对较小,龙头的材质、结构也得到进一步优化,达到减重的目的。

想要传承下去后继有人,花龙必须得创新,得走入市场,为更多人熟知。

2008年9月,北京奥运会结束不久。柑子塘社区喻家花龙重新出现在大家的视野,她们承接各种开业典礼,晚会表演,红白喜事,只要有人邀请,她们来者不拒。因为技艺高超,价格实惠,周边有乔迁、办寿、长者辞世,必定邀请她们到现场,当地群众心里有个约定俗成的标准,红白喜不请喻家花龙,就不能算办得热闹。

时隔近百年,喻家花龙的名声重振,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她们渐渐走出柑子塘、北塔、邵阳市,邻县新邵也常有人邀请她们前去表演。在2014年,喻家花龙被推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队员刘正华被推荐为市级非遗传承人。

“让更多人了解喻家花龙,是我们每一个喻家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刘正华如是说。

传承困局“花龙”难舞

4月11日,喻家花龙队没有外出接活儿,队员相约在柑子塘社区前坪训练。

随着铿锵有力的锣鼓声响起,一条金色长龙翻腾起舞,龙头在龙珠的带动下不断穿梭着变换动作,活灵活现地展现出龙的形态。

一场花龙表演下来,作为“龙头”的何春红已气喘吁吁,满头大汗。

“到年纪了,该退休了。”何春红擦去浸湿额头的汗珠,自嘲地说。

从观看舞龙,到自己练习,再到组团发扬喻家花龙,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今年60岁的何春红,虽说着不想舞花龙了,但言语中流露的尽是对花龙的热爱。随着年纪增长,体力和精力大不如前,她舞得越来越吃力,其实,她早就萌生了退休的想法,家人也极力劝她在家休息。

这支花龙队全员都是主力,没有替补,少了谁龙都舞不起来。近几年,喻家花龙名声在外,邀请她们的人越来越多,多场次的表演让这群平均年龄超过55岁阿姨们疲惫不堪,而花龙队也一直没有新人加入,陷入后继无人的窘境,如何传承成为喻家花龙队面临的难题。

为什么不培养新人,是不是有所保留,不传外人?“现在哪有人愿意学。”何春红无奈地说。如何吸引新人加入,也是每一个队员的任务。

一场花龙表演,总共收入一千余元,每位成员分到手只有一百来块钱,活儿不是天天有。社区居民靠种植蔬菜,每年都有四五万元收入,比花龙表演收入要高许多,收入低也是影响传承中因素之一。

喻家女子花龙队在社区展演(刘恩权 供图)

相比起微薄的收入,喻家花龙队每个队员想的是如何让花龙的技艺传承下去,激发更多年轻人对传统技艺的重视与学习热情。

在一次受邀到柑子塘小学表演时,学生对花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围上来好奇地询问,花龙队员们耐心地向学生讲解花龙的特征和舞龙相关的知识和历史文化。

“孩子们对花龙很感兴趣,培养一下,花龙后继有人。”刘正华从孩子们的关注的眼神中寻找到了传承的希望和信心,传统习俗并没有因为时代变迁而被人遗忘,传统不等于过时、落后,只要有人愿意做守护者、传承者,就能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更多人,荧荧之火定能闪动耀眼光芒,为传统文化、习俗赋予新的含义。

此后,喻家花龙队主动联系区文化旅游局、区教育局,希望获得更多进学校展演的机会,让传统文化价值再次引起了年轻一代的兴趣和关注,让传统技艺薪火相传。

时逢龙年,邀请喻家花龙去表演的人越来越多。刘正华对此十分欣慰,说明大家对舞龙的热情依旧,花龙一定会在新时代大放异彩。(刘恩权)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