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繁华集镇名叫“公墓坟”?哪里曾有“神龙”盘踞?崇明港西镇揭开老地名密码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0-03 14:02

崇明陈海公路港东公路路口往北数公里处,沿路林木郁郁葱葱,一派自然好风光可尽收眼底。不过,如今已很少有人知道这片繁茂的林地在数十年前曾是老城北镇上最繁华的商场,楼内人流熙熙攘攘,楼外小商贩叫卖声此起彼伏,是老城北镇上最热闹的地方。尤为稀奇的是,这样一个人声鼎沸之处,竟然有个“阴森森”的名字:公墓坟。

 

沧海桑田,一片区域可从公墓变为集镇、再从集镇变为林地,后人们往往难以从地块现状中得知往昔的故事。而老地名,就是锚定人们乡愁记忆的“活化石”。在崇明岛成陆1400年之际,崇明港西镇一群文化志愿者历时一年半编撰了《港西老地名文化》一书,日前正式出版发行,挖掘老地名背后不为人知的往事,让地名成为牵引乡愁的“文化灯塔”,这是全市首本以地名为主题的乡镇志书。“ 地名是历史的坐标,是文化的承载,是‘一方水土’所养‘一方人’的情感所系。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一个个新地名横空出世,老地名却以惊人的速度消失在人们的记忆里。《港西老地名文化》的出版,为各界人士了解港西提供了一个重要窗口,也有助于乡愁记忆代代传承。”港西镇党委书记顾松兰说。

 

建于1878年的杨氏“怀德堂”

 

港西镇位于崇明岛中部偏西,因地处双港河之西而得名。2000年12月,原港西镇与原港东乡合并成新的港西镇,下辖25个村,2002年4月村级区划调整后为12个村。去年3月初,在港西镇乡贤、上海阳刚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刚等人的组织下,《港西镇老地名文化》编委会成立,开始采编辑录全镇老地名。一年多来,编写者们访遍了全镇各个村组,走进了百余户人家,倾听了三百多位老人的口述,拍摄了上百幅照片,绘制了多幅图纸,最终收录老地名共千余个条目,按“老地名、古宅、堤岸、道路、河流、桥梁、学校、人物及附录”九个版块汇辑而成。

 

港西镇古宅

 

千余年的历史,让崇明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和越来越多的地名。这些地名有的因民间传说而得,有的因地理环境而得,有的因历史故事而得,有的因姓氏聚居而得。众多地名的由来与演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地方历史的推演和人们生活环境、思想观念的变化,有着独特的历史和地域文化特色。比如上述“公墓坟”,据《港西镇老地名文化》一书考证,位于原城北镇北首。解放前该区域为坟墓棺柩,包括两座最大的公墓(永安、崇安)及吴氏石墓,故人们称之为“公墓坟”。永安公墓面积52.5亩,由原桥镇人刘辅臣于1927年开办,墓地分甲、乙、丙三区,墓内置有精致祭器,甲级区每具墓穴售价白米3石(当时合银洋27元)。当时,崇明的豪绅都来这里选购墓地,墓主们各自修坑竖碑,种植松柏冬青,至1930年,墓地已售出80%。上世纪40年代后,买墓基人减少,又加上经营管理不善,公墓事业逐渐衰落。后来,该区域建造过小学,1958年后因商业发展需要,拆除全部坟墓扩建市房,后逐渐建成南北街向的城北集镇,商贾繁盛。

 

建于上世纪40年代的凉棚

 

记者发现,在港西镇的老地名中,“墓”和“坟”的出现频率很高。比如静南村有个地方叫“笔架坟”,据说崇明以前有个读书人袁万琛笃志好学,子孙将他葬于袁家沙中,坟墓造成笔架状,以示袁家“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古训,“笔架坟”的地名即由此而来。此外,《港西镇老地名文化》一书中,“运粮河”一名出现了60次,因运粮河为以前崇明县内运输粮食的河道,庙镇、港西、建设、新河、竖新、堡镇等区域内均有。港西镇运粮河流经团结村中部及北双村北部,分东运粮河和西运粮河。“为什么有些字在崇明乡间地名中反复出现?我们认为,地名必须相对稳定、不能频繁更改替换,以免人们混淆。在经济不发达的年代,桥、河、庙、港、墓等自然风貌或人力建筑相对比较固定、极少变更、拆除或搬迁,因此很多老地名中均有此类字眼。”《港西老地名文化》编委会成员季若洲说。

 

建于约1733年的避潮墩

 

既然是“老地名”,不少名字中还蕴含了神话故事,包含了人们对安居乐业的希冀和祝愿。比如“南盘滧”,该区域位于港西镇中部,该地名与滧河密不可分:滧河南起北双港,北转至高石桥,再向东至王家桥,往北盘滧方向流去,成为一个弯势,集镇就在这个滧河弯里,所以称“盘滧”。相传,原南盘滧镇域是个“龙穴”,全镇像条“神龙”盘在滧河弯里,龙头在南,称南市。前南市东边有个高泥墩,传称为“龙珠”。在北盘滧北也有个高泥墩,墩旁有个大水坑,谓“龙潭”,南市东西两侧各有一口大井,谓“龙眼”。“神龙”给南盘滧百姓送来了百福,整年风调雨顺、各业兴旺。直至今日,南盘滧区域依然是港西镇繁荣的集市。

 

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港西镇书场

 

双津村的“草镇”,因市房都是草房而得名;北闸村的“龙王庙”建造于1942年春夏之交,原为当地百姓抗旱求雨之用,已于上世纪60年代拆除;排衙村的“耶纳堂”创建于清末明初,由法国人主办,为纪念玛利亚的母亲耶纳而得名,是当时该地区北部教徒纪念耶稣活动的场所,设育婴堂一座,用来收养弃婴、孤儿,解放后堂舍拆除,建起了民房……港西镇党委委员陈伟告诉记者,每个老地名中都蕴含了一段故事,为老地名修志,有助于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