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人的死后世界丧葬白事服务 4008341834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1-05 14:19

死亡,丧葬白事服务 4008341834生命的终极问题。一个人看待人生的方式和他对死亡的观点息息相关。自人类文明萌芽时期开始,人类就对死后世界有浓厚的好奇。古埃及人认为人死后会进入冥界,而要进入冥界,必须有完整的身体,所以古埃及人才有了制作木乃伊的传统。古代的印度人则产生了轮回转世的概念;西亚的犹太人产生了地狱、天堂等一系列关于死后去处的想法。

那么,同样拥有古老文明的中国人对死后世界有什么样的看法呢?

中国人死后去哪

中国丰富的典籍让我们有机会对古人的精神世界管中窥豹。

相较于同时期一些世界其他地方的人,古代中国人对死后世界显得相对缺乏兴趣。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左传》中郑国相国子产曾经说过:“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认为两者是不相关的。而在《战国策》中则有这样一则故事:秦宣太后死前要求男宠魏丑夫为她殉葬,魏丑夫惊惧不已,庸芮帮魏丑夫说情,他问秦宣太后人死后有没有知觉,宣太后回答“无知也”,并因此放弃让魏丑夫殉葬的想法。显然,秦宣太后在思考后并不认为自己死后还需要关心死后的世界。

不过,并非所有古人都这样认为,比宣太后时代略早的曾侯乙,就把自己的坟墓修建成一个居所的样式,并埋入了全套编钟编罄,九鼎八簋,甚至还有二十一位少女和一只狗殉葬陪伴。他所追求的死后生活,与他生前的生活方式别无二致,即所谓“事死如事生”。秦始皇陵更是配备了一支地下军队,供其在死后驱使。

曾侯乙编钟,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出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

然而,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对古人的精神世界的了解主要局限于上层人物。相对而言,普通人很难进入传世典籍,他们生活的痕迹在漫长时间消磨后往往消失得无影无踪。这时就得借助考古发现。但是在很多情况下,考古能直接告诉我们的也只是古人的物质生活,对古代普通人的思想了解,仍然是相当困难的。

万幸的是,两千年前的汉朝,古人热衷于修建石头垒成的坟墓;汉代人给我们留下了成千上万的画像石墓。这些普通人将他们对死后世界的看法,镌刻在一块块石头上,与他们一同埋葬。由于石材保存时间极长,且不是盗墓贼热衷的目标,两千年后,即便他们的尸体彻底朽烂,陪葬品也被各路“摸金校尉”盗抢一空,但这些不起眼的石头,却让他们达成了某种意义上的永生。

相较于在流传过程中容易被篡改或发生错讹的传世典籍,白事一条龙有哪些服务土葬 4008341834石墓像是古代的照相机,修建后几乎不会被更改。汉朝的画像石墓主要集中在今天的山东、河南南部、四川、陕西北部一带。他们的重要价值在古代就为人所认可,位于山东嘉祥的武氏祠早在宋朝就是知名的“旅游景点”。今年的别克寰行中国文化之旅以文化宝藏为主题,把南阳汉画馆作为亮点,这座博物馆藏有画像石千余组,是了解汉代人死后世界不可多得的场所。画像石研究专家、《汉鬼考》作者姜生教授亲自到场阐释了画像石里蕴藏的汉代人思想。

南阳地处平原地区,黄河洪水摧毁了绝大部分地上遗迹,地下的汉墓见证了这片土地的悠久历史

汉朝人的生前与死后

汉朝人留给今人最深的印象恐怕是刚健尚武。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张骞不远万里,排除万难,凿空西域;班超以一己之力扭转西域局势。毋庸置疑,这是一群真正视死如归的勇者。但是汉朝人为何如此不畏惧死亡呢?《汉书》的《杨胡朱梅云传》中,当朱云激怒汉成帝后,他高呼:“臣得下从龙逢、比干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通过战国到汉朝几百年的发展,一种新的死后世界观在汉人中流行开来。这种新的死亡观脱胎于先秦,又加入了新的内涵,它认为,人死后不过是进入墓中开始太阴炼形,而当炼形成功后,即尸解成仙,可在地下加入已成为鬼雄的古代人杰。这样的死亡观对汉朝人重义轻死的精神面貌的塑造,起了绝大的影响。

几乎所有人都希望自己健康长寿,然而有生必有死,再长的生命也有终点。要想超脱生死,在生前追求永远不死终究是徒劳的。战国以来,中国人逐渐形成了死后通过尸解蜕变成仙的观念。古人观察到,蝉通过蝉蜕获得新生(汉人也习惯于在死者的舌头下方放置玉蝉),蛇通过脱皮更新复始。人死后,通过恰当的修炼,也可以蜕变而成为仙人。死亡本身也就不再是一件令人恐惧的事情。《庄子》中的《至乐》甚至说:“死,无君于上,无臣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不过,要想顺利经过太阴炼形达到尸解成仙的境地,作为死者修炼宫府的墓马虎不得,这也是汉人愿意花大量金钱精力营造画像石墓的原因。

汉朝墓砖上反映汉朝人想象的死后世界。摄自南阳汉画博物馆

汉人在营造石墓时画像可谓不厌其烦,但是都以护佑死者日后顺利修炼尸解成仙为目的。以1977年于南阳方城县出土的一座东汉墓的墓门为例。墓门左侧门楣上刻着龙虎相戏,龙和虎分别伸出舌头,舌尖缠绕。汉人的思想对于阴阳和谐尤其看重。龙虎一阴一阳,他们的交融则象征着阴阳交融。墓门上刻着衔着门环的兽头。中国古代的大门上往往有怪兽衔门环的设置,称作铺首。墓门上的铺首狰狞可怖,预示着门后是个重要的空间。门扇则刻着朱雀和羽人。墓门上的朱雀正在吐出丹药给羽人。古代的中国一直有“羽化登仙”的说法,羽人是长生不老的象征,《山海经》里即有羽人国。而羽人从朱雀那取得内丹,自是为了帮助墓主人修炼了。

古代中国是个等级制度森严的国度,按照人的社会阶层角色有一套严格的礼法,然而墓中并不遵循这样一套规则。

该座汉墓两扇门见刻一座阙。众所周知,阙是只有王公贵族居所才能使用的高等级建筑,一般建于宫殿的入口处。这座汉墓的主人不可能是贵族,只是家境殷实的平民。使用阙门预示着阙门后的世界即是宫殿,是墓主生前不可能享受的。在阙门,又刻着一只猫头鹰。猫头鹰的正名是鸮,出没于夜间,尤其喜欢在坟墓附近活动,自古便被视作代表死亡与地府的不吉之鸟。一些方言,如温州话甚至直接把猫头鹰称作“逐魂”。墓门上的猫头鹰,就明确说明门后的宫殿是给死者使用的,不属于生者的世界。而在刻着猫头鹰的宫门之后,这座给死者准备的宫殿,则是死者在内准备尸解修炼升仙的所在。无疑,对死者来说,他们的死后世界会比现世精彩许多。

不过汉人的思想我们今天也无法完全解释。墓门楣上的公牛身后,还有一个胡人在准备阉割公牛。胡人阉牛在南阳地区的其他汉墓中也有出现,其确切含义至今还是一个谜团。

炼形之宫内的种种

墓门背后,是包罗万象的画像石内容。这里是一个奇幻的仙鬼世界,中间各种形象齐聚一堂,丰富的想象力令人叹服不已。

后羿射日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但是在南阳画像石中,却不光有九日的图像,还有与之搭配的九月。姜生教授认为,九日和九月与后羿射日传说并无关联,乃是古人对九天的想象。东晋早期道教经典《上清三元玉检三元布经》中提到:“九天开,则九日俱明于东方。”九日并明预示着死者经过修炼可以成仙升入九天之中。不过在表现九日和九月时,汉人显出了极其充沛的想象力。九日中最大的一颗是一只鸟的身体,即所谓“阳乌”。而九月中最大的一颗月亮是一只形体夸张的蟾蜍。这颗月亮则由上半身是人、下半身为长了带足长兽尾的女娲捧着。其他的日月则散布在图上。有趣的是,在南阳一中汉墓的女娲捧月图中,共有一大九小十个月亮,这个则可能得归咎于工匠在凿石时不慎了。

南阳“女娲捧月”(“嫦娥奔月”)画像石

除了各路神仙异兽外,汉朝人的死后世界也有不少历史人物。

汉墓中常常出现孔子拜老子像。老子在汉朝初年就已经是人所公认的杰出思想家,其形象早已仙人化,在汉墓中老子的地位崇高。死者在死后修炼,要拜谒老君,“得道受书”,在受书后,再前往昆仑之阙,将老子所授的道书交付给主宰凡人死后世界的大神西王母完成成仙之旅,即便是孔子也不能例外。

通过冥界之时必须经过一定的仪式流程,这是许多文化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古埃及人相信人死后进入冥界,将会由正义女神玛特将死者心脏和她的羽毛放在天平两边称重,心脏重量低于羽毛的(未作恶)才可以顺利进入冥界。后世中国也有奈何桥和孟婆汤的说法。但是在汉朝,如何获得西王母的垂青才是死后要务。西汉哀帝时期甚至发生过传递西王母“诏筹”事件,建平四年正月,大家争相传递传说中由西王母认可的“诏筹”,据说具有诏筹即可长生,到了夏天更是广泛掀起兴建西王母祠的浪潮,延至秋天才逐渐平息。

汉朝人想象的神鸟和仙人。摄自南阳汉画博物馆

除了老子这样功能性的神官之外,汉人死后世界则是由生前勇武的英雄所化之仙鬼所主宰。如汉墓中常见“二桃杀三士”的故事。

齐景公时期,齐相晏婴曾经让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个将军分两个桃子,谁功劳大就可以分到。公孙接和田开疆分桃在先,古冶子大怒历数自己的赫赫功劳,公孙接和田开疆惭愧自刎,古冶子见朋友自杀痛悔不已也跟随自刎。

这则史事后世常被用来传颂晏婴的足智多谋。然而在汉朝人的眼里,晏婴通过诡计杀死勇士却不是那么光彩。晏婴天生个头比较矮小,而故事的主角——勇猛的三个将军则是画面的中心人物。对于汉人来讲,三士形象远比奸计害人的晏婴高大伟岸。同样,以勇武著称的夏桀、荆轲等人物也是汉墓中的常见形象。

二桃杀三士画像,晏婴为其中个头矮小者

东汉末期,连年战乱让儒生的理想破灭,由张道陵而滥觞的新道教讲究生时修炼,意在生时而非死后升仙。同时佛教愈加兴盛,不断对中国人的思想产生新的影响。汉人的神祇仙鬼逐渐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今天的中国人仍然在一些细微之处保留了汉人精神世界的遗迹,如对死亡讳称“升天”,月宫仍然被称作“蟾宫”。但是汉人的果敢刚毅、重义轻死之风后世渐渐鲜见。然而,中国地下数以万计的汉墓,仍在向我们展示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这座历经两千年的文化宝藏,还在继续等待我们的进一步发掘。

背景介绍

“寰行中国”别克·中国文化之旅是由上汽通用汽车别克品牌与国家地理频道联手打造的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化体验平台。今年“寰行中国”的主题是“文化宝藏”,在为期一个多月、超过3800公里的行程中,踏访故宫博物馆和8大省级博物馆,以及各地区博物馆和古迹遗址,寻访散落在中华大地的文化瑰宝,剖析其承载的文化记忆与精神内涵,展现中华文化绵延传承的生命力。

自2014年以来,“寰行中国”别克中国文化之旅纵横南北东西,行遍神州大地,行程逾4万公里,足迹遍布中国82个城市。从探索孕育华夏文明的长江黄河源流,到寻访彰显时代价值的“一带一路”;从聚焦多元民族文化的传承,到呈现中国桥梁建设的发展变迁。五年来,别克品牌用实际行动,在发现和传播中国文化精髓,弘扬华夏文明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