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深山里的“无字天歌”殡葬服务热线是多少 4008341834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1-10 12:37

宰荡村里可爱的孩子们

宰荡村里可爱的孩子们

72岁的老歌师杨胜元

美丽的侗寨

72岁的老歌师杨胜元                                 美丽的侗寨

  2年,殡葬服务热线是多少 4008341834700多天。没有企业支持,没有基金会合作,没有社会资金帮扶——一群热爱贵州民族艺术的志愿者们,组成一个纯草根、非营利的公益组织,发起了一项抢救性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琵琶歌的行动。他们,就是贵州民族民间艺术保护社的成员们,他们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只为———留住深山里的“无字天歌”

  侗族,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侗族大歌是侗族传承文化、歌颂自然、传递情感、修养心性的传统载体和形式,已有数千年历史。侗族大歌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形式,其曲调悠扬独特,演唱技巧极高,在国际上被喻为“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无字天歌”。2006年,侗族大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濒临失传

  10月25日,北京。

  在离国家体育场不远的一家文化交流中心内,一场名为“侗听”的侗族大歌原生态音乐小型分享会正在举行。

  来自遥远贵州的侗族歌师们,以最原始纯粹的声调如天籁般吟唱,歌声让全场的观众如痴似醉。看着音乐会成功举行,青曼终于松了一口气:“希望通过这次音乐会,能有更多人了解侗族大歌。”

  青曼本名刘智,是一位来自黔东南的苗族女子,生活在北京的她还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作为贵州民族民间艺术保护社的发起人,殡仪一条龙 殡葬服务殡葬丧葬 4008341834除了照顾两个孩子的起居饮食外,青曼还要和一群朋友一起为资助更多黔东南的孩子学习侗族大歌而忙碌。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有着丰富璀璨的少数民族文化,其中的侗族大歌被誉为“云贵高原上一颗璀璨的艺术明珠”。

  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贵州侗族大歌一经亮相便技惊四座,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侗族大歌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侗族文化的直接体现,是侗族文化及其精神的传承和凝聚。”青曼说。

  2010年,青曼第一次接触到侗族大歌,就被深深震撼。

  “开着一辆旧车,在山路上颠簸了3个小时,终于在夜幕降临时来到了深山中安静的侗寨。夏夜里,远处的狗吠、夜色中的鼓楼、稻田的蛙声……好像这一切并没有什么特别。”青曼向记者回忆起第一次接触侗族大歌时的情景:“但是当几十个身着盛装的侗族歌者围坐在寨子中的鼓楼里,他们整齐划一又包含不同声部的歌声清澈透亮地响起,歌声如天籁般划破夜空,那一瞬间,我有一种被‘点化’的感觉……”

  但随后,青曼发现,这如“清泉般闪光的音乐”却面临失传的危险。

  侗族没有文字,天籁般动听的侗族大歌被称为“无字天歌”。而其传承,也只能是依靠古老的口口相传。

  “一方面,是侗族文化的传承者———歌师们在渐渐老去;另一方面,却是由于侗寨里年轻的孩子们忙于上学或外出打工,没有时间和机会去学习本民族的传统文化。”青曼告诉记者,一旦年迈的歌师们去世,就意味着侗族文化传承的断层。

  “所以,从那时起我就想,应该为侗族文化的传承做些什么。”青曼说。

  “想做一件有长远价值的事”

  与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当下侗族大歌也面临着传承人老去、后继乏人的困境。在以大歌闻名的贵州省榕江县侗族小村寨宰荡,由于外出打工和上学,平时已经很少见到年轻人的身影,杨成吉算是个例外。

  杨成吉今年27岁,他大学毕业后,曾经也和同龄人一样到外面闯荡。后来因为结婚回家,就加入了民艺社。

  曾几何时,大歌是侗族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杨成吉所在的宰荡,有“侗歌之乡”的美誉。“但现在的年轻人中学毕业就出去打工了。学歌的都是小学生,我这种年纪的几乎都没人会了。”杨成吉说。

  据了解,侗族重要的萨玛祭祀仪式,在宰荡也已经很少看到。而另外一种很重要的对歌活动,现在也很少见了。

  “那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最盛行的活动,我妈他们那时候都是连唱几个晚上不休息,洗脸吃饭都在鼓楼里。”在杨成吉的描述中,依稀可以感受到一丝当年的盛况。

  然而现在,这一切却正在慢慢远去。

  从2012年9月开始,青曼和一群有着共同目标的志愿者们组成贵州民族民间艺术保护社,试图多方面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

  “我们想做一件有长远价值的事情。”这是民艺社全体成员共同的目标。

  侗族没有文字,留下影像资料非常重要。一方面,民艺社以影像的方式记录侗族的文化。在民艺社的努力下,一些著名音乐人亲赴贵州侗寨进行实地考察,并历时数月进行了侗族大歌的实地录制及同期纪录片拍摄。同时,民艺社还打算与歌师们一起录制音乐,制作实地录制的侗族大歌纯原生态CD。

  另一方面,民艺社希望侗族大歌能回归到最纯粹的传承模式———口口相传。民艺社邀请富有经验的歌师,每周一次公开教授侗族大歌。同时采用自愿报名的方式,在当地学校挑选有兴趣的孩子组成侗族大歌队,并按学期给予孩子们助学金,吸引孩子们参与。

  “在学习中,让孩子们认识到本民族文化的价值,提升文化自信,最后形成文化自觉,让他们从内心自觉自愿地守护传承本民族的文化,继承民族文化的薪火。”青曼说。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