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毕生所学服务牧民群众 ——追忆草原“好曼巴”王万青殡仪一条龙 殡葬服务殡葬丧葬 400834183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1-20 09:31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王耀

  “在高原,殡仪一条龙 殡葬服务殡葬丧葬 4008341834我同样追寻到了人生的价值。”王万青说,如果再选择一次,还是会来玛曲,初心不变,一生无悔。

  2024年10月14日,情系藏族同胞的草原上的“好曼巴”王万青因病逝世,享年80岁。

  尊重王万青同志遗愿,丧事一切从简,他的骨灰撒在了自己奋斗一生的玛曲大草原上。

  “风雪行医路,情系汉藏缘。四十载似水流年,磨不去他对理想的忠诚。”这是2010“感动中国”组委会给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人民医院原外科主任王万青颁奖词中的一句话。

  王万青,男,汉族,上海人,中共党员,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人民医院外科主任医师,2003年退休。王万青先后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称号,被中国医师协会授予第七届“中国医师奖”。2010年,王万青入选“感动中国”年度十大人物,2012年当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

  1968年,25岁的王万青从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毕业,填写分配志愿时,他写下了“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殡仪馆殡葬服务联系电话 4008341834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最后选择了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

  初到玛曲,王万青工作的地方是玛曲县阿万仓乡(现阿万仓镇)卫生院。当时这里贫穷落后,条件极为艰苦。没有电,没有自来水,取暖烧的是牛粪,卫生院只有一间土坯房,医疗设备只有简单的药箱……

  比起生活上的困难,王万青面临的更大挑战是医疗工作开展艰难。玛曲草原的牧民,一般小病不愿去治,加上对这个新来的医生不了解,王万青到阿万仓一个多星期后,才有人找他看病。就在王万青骑着马往牧民家里赶时,马因受惊将他掀下马背。在高原上坠马是件很危险的事。王万青被摔得躺在地上动弹不得,过了好久才醒过来,但他不让牧民送他回乡。他指导牧民协助自己接回脱臼的手臂,找了根绳子吊上伤臂后,继续赶往生病的牧民家里。

  王万青完成了第一次出诊后,当地牧民记住了这位年轻的医生。但他却因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受伤的手臂留下了后遗症——弯曲到一定程度,就再也转不过来了。

  尽管困难重重,王万青却未被打倒。此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他用医术治愈了成千上万的农牧民群众。

  玛曲地广人稀,仅阿万仓乡面积就达1500平方公里,数千名牧民群众散居于此。为了方便出诊,王万青学会了策马奔腾、驱赶藏獒,无数次在寒夜里渡过冰河、在草原上风餐露宿,在一次次出诊中慢慢适应了草原生活。

  一次,他在出诊路上遭遇暴风雪,被困在牧民家里,还因感冒发高烧,在帐篷里躺了好几天。因担心他吃不惯青稞面,藏族大妈顶着风雪,端来一碗热米粥。那时,草原上物资匮乏,大米是非常稀缺的食品,看着眼前的米粥,王万青感动得流泪。他在心里默默发誓:“一定要用毕生所学,好好服务牧民群众。”

  白天出诊,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王万青就翻看从上海带来的专业书籍,不断提高医术。其间,他有多次回上海的机会,但对玛曲人民、对藏族同胞的深厚感情,让他毅然选择了留守在高原。

  他视藏乡为故乡,视牧民为亲人,克服重重困难,全心全意为牧民群众解除病痛,得到了广泛的尊敬和爱戴。

  1990年,王万青调到玛曲县人民医院工作,2003年退休。十多年间,王万青主刀或主持参与了上千例手术,工作之余他刻苦攻读医学书籍,不断提高自己的医疗技术水平,填补了玛曲县医学领域一项又一项空白。

  在“干中学”的王万青,成为了一位名副其实的掌握大内科和大外科知识技能的“全科医生”。

  退休后,王万青继续指导县医院的外科手术,在家中为上门求治的藏族群众解忧,未曾停止在医学道路上的追求和探索。

  2013年,在母校的帮助下,王万青为医院添置了脑电图仪器,开设脑电波检查,填补了医院的空白。此外,他还借助积累的资料,开展高原疾病脑电波表现相关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

  “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是在医学上的成绩和奉献太小。”面对无数荣誉,王万青谦逊地说。

  坚守草原半个多世纪,王万青以医者仁心,系起汉藏情缘,书写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民族团结佳话。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