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申懿王朱祐楷:死在京城的亲王,殡葬24小时服务电话 4008341834在宜宾的王府怎么变成了茅司街?
2025-02-04 11:30
发布于:天津市
前言: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正月初十日,大明王朝的京师北京城内的家家户户正在欢度新春佳节。但是正在和群臣共享庆成宴的皇帝朱见深,却接到了一个令他崩溃的噩耗。他一生的精神寄托,凝聚了皇帝本人全部感情的贞姐万贵妃薨了。
万贵妃生于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今年已经58岁高寿。可是在41岁的朱见深心中,贞姐就是他的全部,谁也不能替代,即使是他的生母周太后也不行。昨天皇帝在完成郊祀大典回宫时,突然遭遇大雾。当时朱见深便隐隐感觉不妙,未曾想竟然是万贵妃去世的征兆。
至是上郊祀回,值天大雾,人皆惊讶。翌日庆成宴罢,上还宫忽报云妃薨逝矣。上震悼辍视朝七日,谥曰恭肃端慎荣靖,葬天寿山西南。凡丧礼皆从厚。—《明宪宗实录卷二百八十六》
明宪宗与万贵妃剧照
可是所谓祸不单行,朱见深很快又得知了自己第五个女儿长泰公主在当天夭折的噩耗。一日之内连丧爱妻和爱女,皇帝陛下的心情沉到了谷底。而本文的主人公朱祐楷,无巧不巧地在这一个令他父皇刻骨铭心的日子出生了。朱见深看到这个儿子,心中究竟是喜是悲,我们不得而知。但他们的父子情缘也并没有延续多久,半年多以后的八月,对万贵妃思念不已的朱见深驾崩,是为宪宗。
已经出府,却未就藩
朱祐楷,宪宗第十四子,生母恭妃杨氏。父皇驾崩后,皇太子朱祐樘继位,改年号为弘治,是为孝宗。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七月,孝宗为几个弟弟朱祐榰(音zhī)、朱祐梈(音pēng)、朱祐橓、朱祐枢和朱祐楷统一举行了冠礼。这几个兄弟之中,年纪最大的朱祐榰11岁,年纪最小的朱祐楷只有5岁,这冠礼举行的实在是太匆忙了。
当然孝宗皇帝并非突然失心疯,七月举行冠礼,主要是为了八月册封诸王。朱祐榰封寿王,朱祐梈封汝王,朱祐橓封泾王,朱祐枢封荣王。而朱祐楷则封申王,封国四川叙州(今属宜宾市)。为他持节册封的正使是太保兼太子太傅、平江伯陈锐,丧事服务咨询 4008341834副使则是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刘健。陈锐是靖难元勋平江伯陈瑄的曾孙,刘健则是日后的内阁首辅。
明孝宗剧照
但是申王的大哥孝宗皇帝真的很喜欢搞批发,封王之后就开始给诸王制作亲王和王妃的仪杖、器用等物。这朱祐楷才5岁,是不是太着急了一点?以后申王大婚,全套行头拿出来一看,都是10年造的,你说窝心不窝心。
于是一直等到了8年后的弘治十二年,渐渐成年的朱祐楷已经不再适合继续留在皇宫中居住。申王的出府准备,开始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当年十月,翰林院检讨郭瑀和王禾,被分别任命为申王府左、右长史。而伴读、教授等王府官员合计25人,申王府仓库则取名永积仓。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二月,申王正式出府,文武群臣按惯例诣申王府行礼。
次年八月,孝宗赐给弟弟两淮盐一万引,作为申王大婚的赞助费。我们都知道古代食盐是由政府垄断经营的,要想合法卖盐,就要有"盐引"。两淮盐的话,一张盐引售价白银五钱,一万引就是五千两白银。这只是大概意思,笔者也并非这方面的专家,我们只需要知道一万引两淮盐不是个小数目就行。当年十一月,新宁伯谭佑出任正使,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谢迁出任副使,册封东城兵马指挥项泰之女项氏为申王妃。
朱祐楷的寿命并不长,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7月29日,申王去世,年仅17岁,赐谥曰懿。谥法"温柔贤善"曰"懿",算是个平谥吧。朱祐楷虽然死了,但他的身后事如何安排,成了朝廷的一件难事。
盐引实物
申懿王葬仪
明朝开国至今一百多年了,已经册封的亲王少说也有上百位,按理有无数现成例子可以仿效。可是礼部官员翻开存档一一查验之后,尴尬地发现申懿王的情况,查无先例。
经礼部官员查证,以亲王身份没有就藩就死在京师的,大明开国以来一共只有六位。分别是太祖朱元璋第九子赵王朱杞和第二十子韩王朱松,仁宗朱高炽第三子越王朱瞻墉、第八子滕王朱瞻垲、第十子卫王朱瞻埏和英宗朱祁镇第八子忻王朱见治。
这六人之中赵王死时年仅两岁,显然无法作为成年亲王葬礼的参考。而韩王和仁宗诸子虽已出府,但韩王于南京去世,且年代久远,距今已有百年之遥。其余三王虽死于北京,但其所处的明宣宗朱瞻基宣德朝和明英宗正统朝史料匮乏,很多礼仪资料都没有流传下来。比如日后明武宗正德年间宁王朱宸濠造反,武宗皇帝御驾亲征,带着俘虏得胜回朝。但当时的礼部尚书毛澄却说宣德朝的礼仪早已无从稽考。事关皇帝本人都是如此,小小一个亲王更是不在话下。
礼部尚书毛澄等言:"宸濠反逆,皇上亲率六师往正其罪,与宣德间亲征汉庶人高煦故事相同,但一应礼仪无从查考。"—《明武宗实录卷一百九十三》
奉天门
而去世于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的忻王距今已不算久远,当年的操办礼仪倒是可以拿来借鉴。但朱见治去世时尚未出府,又和申王不同。最终礼部官员绞尽脑汁之后,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
戊戌,礼官奉旨议上申懿王丧葬礼仪。谓成化八年忻穆王薨未曾出府,申王薨已出府。今拟依忻穆王例,参以在外亲王例,定为仪注。—《明孝宗实录卷二百二》
根据《实录》的记载,我们就来捋一捋申懿王葬礼流传,看看和忻穆王有什么不同:
弘治十八年八月初五日起至初七日止,辍朝三日,不鸣钟鼓。上服浅淡色袍服,于奉天门视事。(辍朝就是暂停早朝,三日是一般亲王所享受的待遇标准。服浅淡色袍服表示哀悼,奉天门就是今北京故宫太和门)
闻丧御祭一坛。太皇太后、英庙皇妃、皇太后、宪庙皇妃、母妃、中宫、东宫各祭一坛。亲王共祭一坛,公主共祭一坛,俱遣内官行礼。文武官共祭一坛。(太皇太后即孝宗亲祖母周氏。英庙皇妃包括英宗朝贞妃王氏、淑妃高氏等。皇太后即孝宗嫡母、宪宗继后王氏。宪庙皇妃包括敬妃王氏等,母妃即恭妃杨氏。中宫即孝宗皇后张氏,东宫即皇太子朱厚照。当时在京亲王,只有宪宗第十三子荣王朱祐枢。公主中英宗之女宜兴大长公主。宪宗诸女为仁和长公主、永康长公主和德清长公主。)此外从头七至末七并起灵、下葬、百日、周年、二周年御祭各一坛。太皇太后以下祭亦如之。
翰林院撰圹志、谥册并祭文。工部造棺椁、铭旗、冥器、册宝诸丧仪。钦天监差官并阴阳生选日择地,光禄寺备办祭祀。(一应丧葬费用器具,朝廷全包)
十月初二日发引,上不视朝。遣太常寺官祭所过门桥,文武官路祭一坛。初四日下葬,辍朝一日如前仪。其掩圹题至奉安神主,各御祭一坛。(发引即正式出殡)
服制:王妃并宫人以下并斩衰三年。该府文武官齐衰三日,哭临五日。(斩衰是"五服"中最重的丧服。齐衰是"五服"中第二等的丧服。)
综合来看,本次申懿王的葬礼,强调了在京皇室成员的参与度。当年忻王去世,资料中只提到皇帝御祭一坛,文武官员共祭一坛,其他在京皇室成员则没有提及。而最大的区别在于王妃、宫眷和王府官员的服制。当年忻王尚未出府,因此既没有忻王妃,也不存在忻王府官员。
申懿王身后事
根据史书的记载,申王去世后葬于城西兰山,即今北京市石景山区苹果园街道边府社区申王府村。村民应该为当年守陵军户的后裔。
孝宗皇帝体恤申王妃项氏既无子又无旁支承继,特旨赐她养赡米岁一千石。项氏何时去世,史书未载。据王世贞所著《弇山堂别集》,王妃死后与申懿王合葬兰山。
从翠微山麓西山八大处虎头山顺山脊向东南走,到大马顶向南,顺山脊到山脚下,有一片柏树林,即申王墓地。在日本侵华期间,当地村民曾挖开地宫作为防空洞使用。而地宫中的棺椁、陪葬品乃至墓志铭则早已不存。
申懿王无子,死后申国除封,其在叙州的申王府则紧急停工。申王府的范围大致在今宜宾八中分校(原宜宾九中)为中心,东达今学盛街,南抵东街,西接明伦堂、十八间,北至中山街。当时接到停工消息时,王府门前石狮子刚出毛坯,因此这条街就此被称为"毛狮街"。后因此名常被误读为"茅司街",因此于1940年左右改名中心路并沿用至今。
至于朱祐楷的生母杨恭妃何时去世,史书同样失载。经考古发掘,确认其墓地位于今北京宛平界内的明朝妃嫔墓,与宪宗的其他14位妃子合葬,谥曰荣惠。
结语:申懿王朱祐楷年纪轻轻就去世,且未留下一男半女,本来只是明朝历史上的匆匆过客。但由于他特殊的身份,已经出府但尚未就藩的亲王,其身后事在引发朝堂大讨论之余,为后世类似宗室的葬礼,定制了一套标准流程,也算是善莫大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