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讲座丨“金蛇献瑞 书香迎春”——2025年国图公开课之《民俗共享》
2025-02-15 09:20
发布于:山西省
金
蛇
献
瑞
在2025乙巳蛇年新春到来之际,24小时殡葬服务电话 4008341834为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推动全民阅读的同时更好地创新服务方式,国家图书馆和中国图书馆学会联合句容市图书馆开展2025年““金蛇献瑞 书香迎春” 春节主题活动。将国家图书馆优质资源惠及广大市民读者,一起共享文化盛宴。
本次公开课共分为:《艺术纵横》《悦读世界》《畅游文化》《民俗共享》四大栏目,今日推出《民俗共享》系列讲座,敬请观看。
迎
新
春
01《话说端午节及节日遗产保护》
主讲人简介:乌丙安,男。中国著名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笔名乌克,1929年11月3日生,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祖籍喀喇沁,蒙古族人。作为世界级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教授以《民间文学概论》、《民俗学丛话》、《中国民俗学》、《民俗学原理》、《民俗文化新论》、《中国民间信仰》、《神秘的萨满世界》和《日本家族和北方文化》等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里程碑意义的民俗学专著,为中国与国际民俗学事业和民俗学专业教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当代民俗学史册上,被誉为“我国第二代最富有声望的民俗学家”。
课程内容:乌丙安老师阐述了端午节申遗事件的始末,以自己的民间采风实践详细描述了和端午节相关的各项民俗活动,并对目前节日民俗活动中过分商业化、媚俗化现象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迎
新
春
02《老北京饮食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主讲人简介:刘一达,男,中共北京市委统战部干部,《北京晚报》记者,殡仪一条龙 殡葬殡葬服务殡葬 4008341834广角专版主持人,北京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曾被评为全国首届百佳新闻工作者。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课程内容:北京,不仅仅拥有着千年的建城历史,更拥有着集合大江南北的民俗和文化从而形成、演变过来的既有北京特色的传统文化。北京传统饮食文化,就是其中璀璨之星。本期讲座中,刘一达老师将为大家详细讲解老北京饮食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迎
新
春
03《楚风楚俗》
主讲人简介:吴志坚,男,湖北省群众艺术馆研究馆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人员。研究方向为湖北民风民俗,曾在香港举办专题讲座及专题摄影展。
课程内容:《楚风楚俗》是一部记录地方民情风俗的大型民俗摄影画册。本期讲座中,吴志坚先生将从湖北省申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西塞神舟会”讲起,用亲自拍摄的视频文件和精美的民俗照片,生动而详细地介绍湖北各地的岁时节日习俗、生产生活习俗、婚嫁生养习俗、丧葬祭祀习俗。
迎
新
春
04《二十四节气与民俗》
主讲人简介:萧放,男,民俗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人类学民俗学系主任;北京师范大学社会治理重大项目百村社会治理调查首席专家。社会兼职有: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副会长兼中方会长、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民协中国节日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等。
课程内容: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先民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创造和经验总结。当代中国人重视、传承二十四节气的意义在于,既可以感知中国文化重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规律,也可以指导个人调节生活节奏、生活方式。本期讲座中,萧放老师将为大家解读“二十四节气”这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迎
新
春
05《节日的味道——在生活中感知文化》
主讲人简介:李松,从事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多年。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编纂出版工程”、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网络文化安全与民族文化数字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等项目;主持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中国民族民间文艺基础资源数据库工程”、国家社会公益研究专项项目“中国民族民间文艺基础资源拯救项目”、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及文化部重点课题“中国戏曲、民间舞蹈、民间音乐现状调查项目”。目前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国节日志》编辑委会常务副主任。“中国文化艺术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等职;并在山东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云南大学、新疆师范大学等国内多所高校任特聘教授或研究生、博士生导师。
课程内容:在讲座过程中,李松老师以多年从事中国节日调查的丰富田野经验为依托,对节日的概念、节日包含的文化意义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阐述。他谈到的很多问题,如传统节日文化变迁的合理性,如何吸取传统节日中真正的文化价值,如何认识节日与假日的区别、如何防止过度表演化的节日等都很有现实意义。
迎
新
春
06《“读诗与远方 品书香生活”大型诗词文化活动: 寻味晚秋——诗词里的习俗》
主讲人简介:褚宝增,诗人,教授。现为《诗词家》杂志副主编、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北京大学生阅读联盟导师、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先后连续十三届被学生评为“我爱我师”十佳优秀教师。1982年考入南京大学数学系,1985年始从中文系桐城许永璋教授学诗。毕业即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已出版《褚宝增诗文选集》《中国古典文学史纲要》等论著20部,发表论文已出版《褚宝增诗文选集》《中国古典文学史纲要》等论著20部,发表论文50余篇。
课程内容:本次讲座中,褚宝增教授主要介绍了古代诗词里面秋天的习俗,重点展示了有关于改变心情的立秋、见证爱情七夕、缅怀鬼情的中元、取悦神情的秋社、萦绕亲情的中秋、畅享高情的重阳等六个节日的诗词,并介绍了这些节日的有关习俗。
迎
新
春
07《国图讲坛新春特别活动:民间过大年》
主讲人简介:萧放,民俗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人类学民俗学系主任,北京师范大学社会治理重大项目百村社会治理调查首席专家。社会兼职有: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副会长兼中方会长、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民协中国节日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等。
课程内容:过大年是中国人自古至今的文化传统,大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意义。本场讲座特别邀请民俗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萧放老师担任主讲人,生动讲述了大年的溯源、历史流变直至近代以来大年习俗的深描。传统意义上的大年以年终岁首为时间基础,处在年度周期与四季循环的新旧交替时间关口,年节大戏从腊八启幕,三十、初一高潮,正月十五完美落幕,其核心内容是除旧迎新、阖家团圆,围绕着除夕与新年,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年节习俗。
迎
新
春
08《2021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座月”:二十四节气和中国传统节日》
主讲人简介:刘魁立,民俗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
课程内容:本次讲座是由刘魁立先生主讲的“二十四节气和中国传统节日”。作为2021年“非遗讲座月”第一讲,刘先生在讲座中先从时间讲起,为大家介绍了时间最开始是怎么划分的,然后为大家详细介绍了二十四节气的大致情况、阴历与阳历之间的协调关系。刘先生认为中国的节日产生于我们与自然协调和沟通的过程中,这也是我们的节日体系与其他民族的节日体系不同的地方。二十四节气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对社会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要继续加深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让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推动人类社会走向共同繁荣。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