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丧事服务咨询 4008341834增强改革创新本领,既是新时代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又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全市民政系统积极响应“十四五”发展规划,不断解放思想,适应新形势,担当新使命,以群众的需求为导向,提出了一个个改革思路,实施了一项项改革措施,推动了一件件改革事项,为全市民政事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改革一
深化基本养老服务改革
一是探索完善人人保障的兜底型养老服务机制,建立基本生活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投入1.9亿元资金开展乡镇敬老院“三改”工程,规划建成27家片区型乡镇敬老院;新增农村失能特困人员集中照护机构47个、护理型床位7346张。
二是探索完善人人受益的救助型养老服务机制,推行助餐、助浴、助医等“三助”行动计划,设置助餐点1091个、助浴点497个,累计助餐72万人次、助浴6万人次、助医100万人次;探索实施“四有五助”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推进农村留守老年人基本关爱服务;对低保、特困等困难高龄失能老年人建立养老服务补贴制度,给予每人每月200元补贴;印发《关于加快推进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实施方案》,对13000户老年家庭进行居家适老化改造。
三是探索完善人人可及的普惠型养老服务机制,建立全覆盖的社区居家普惠服务平台,推进“机构建中心带站点进家庭”可持续运营模式,建成街道养老服务中心220个、社区养老服务站2912个,基本实现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建成乡镇养老服务中心592个、村级互助养老点6658个,覆盖率达到83%,到2022年底实现全覆盖。
改革二
深化社会救助综合改革
一是持续优化协同救助机制。全面完成“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社会救助综合信息平台基础建设,整合完善社会救助资源库。2021年,各区县累计通过信息平台受理救助申请4.56万件次,其中分办转办专项救助1.73万件次,部门反馈结果1.41万件次。
二是切实加强困难群众主动发现能力。整合相关部门资源,借助社区治理手段,着力构建市、区县、乡镇、村(社区)四级困难群众主动发现网络,加强困难群众动态关注。社会救助热线成功对接12345政务服务热线,热线电话畅通率保持100%。
三是不断强化急难救助措施。在全市乡镇(街道)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严格执行“小金额先行救助”制度,落实“分级审批”,殡葬服务热线是多少 4008341834采取“跟进救助”“一次审批、分阶段救助”等方式,增强救助时效性。2021年全市对受新冠肺炎疫情、暴雨洪涝灾情影响困难群众实施临时救助552人次,支出临时救助金227.75万元。
四是全面开展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启动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建设,基本建成涵盖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保边缘等易致贫返贫人口、支出型贫困人口等低收入人口的信息数据库,为困难群众主动发现、综合救助提供有力支撑。
改革三
打造社会工作三级服务体系
一是联合市委组织部等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社会工作三级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区县社会工作指导中心、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村(社区)社会工作室建设要求。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区(县)社会工作指导中心41个,占比100%;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704个,占比68.3%;村(社区)社会工作室6192个,占比55.3%,其中渝中区、巴南区、南岸区已实现社区(村)社会工作室全覆盖。
二是持续加快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通过举办社会工作管理、实务能力提升、社会工作督导等系列培训,提升社工人才服务能力;引导网格员、社区工作者等参加社会工作教育培训或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提升转化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三是与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等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志愿服务工作通知》,就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推动城乡社区志愿服务发展进行安排部署。
四是加强对社会工作、慈善事业、志愿服务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通过鼓励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与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合作、支持在社区设立公益慈善基金、积极培育发展基层慈善组织以及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基层社会治理开展服务项目等方式,深化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五社联动”实践。
改革四
深化行业协会商会综合监管体制改革
一是完成行业协会商会脱钩“回头看”工作。印发《重庆市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回头看”工作方案》,明确原“业务主管单位”主体责任;将全市列入脱钩改革的1829家行业协会商会全部纳入“回头看”检查范围;对标对表5个方面内容,分类指导各部门、各区县、有关行业协会商会做好“回头看”工作。截至2021年底,全市1829家行业协会商会全面完成“五分离,五规范”,完成率为100%。
二是积极规范行业协会商会涉企收费。扎实开展“我为企业减负担”专项行动和行业协会商会乱收费专项清理整治工作,全市652个行业协会商会通过减免收费、降低偏高收费等措施减轻企业负担10768.86万元,惠及企业101870家;依托“信用中国”“信用重庆”等平台,集中公示全市性行业协会商会收费信息,目前已累计公示相关收费信息1200余条;配合市市场监管局对12家全市性行业协会商会涉企收费进行抽查,均未发现违规行为。
三是推动出台社会组织分类管理办法。加强市社会组织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相关行政机关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优化监管机制、压实监管责任、补齐监管短板、消除监管盲区,积极推进25个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出台本领域社会组织分类管理办法。
改革五
推进婚俗改革试点
一是合力构建齐抓共促工作格局。12个市级部门单位联合印发《支持婚俗改革试点工作政策措施清单》,汇聚相关部门和单位的资源、力量,为开展婚俗改革试点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措施保障。
二是大力弘扬优秀婚姻文化。大足区将大足石刻蕴含的“慈、善、孝、义、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地结婚颁证、婚姻辅导等环节;沙坪坝区充分利用当地红色文化资源,开展“红岩嫁校”服务,用红岩精神教育婚姻当事人;奉节县整理具有当地“诗”“橙”文化特色的婚姻家庭故事,传递积极向上的婚姻观、家庭观。
三是着力整治不良婚姻习俗。各试点区县均出台政策措施,进一步明确规范公职人员操办婚丧喜庆事宜的要求和标准。在村(居)建立健全基层红白事理事会组织,依据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出台具体约束性措施。大足区村(居)成立红娘理事会,教育引导红娘自觉参与抵制天价彩礼、不向新婚夫妇及其家庭索取高额婚姻介绍费,该区今年婚宴办理数量同比下降20%以上。
四是全力加强婚姻服务供给。建立地方领导、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名人等特邀颁证员颁证制度;在公园、文化传播机构、名胜古迹等打造有特色的婚礼场地,组织举办集体婚礼、纪念婚礼、慈善婚礼等特色突出、文明节俭的现代婚礼;探索建立农村婚宴服务队,明确服务项目、收费标准和服务承诺,防止大操大办、相互攀比、铺张浪费。2021年全市举办各类集体婚礼50余场次。
改革六
推行经营性公墓审批权下放改革
一是下放经营性公墓审批权,从2021年7月1日起,将经营性公墓(含骨灰堂)审批权限(包括新建、迁建、续建、扩建、缓建、延期)和经营服务许可证发放等事项下放至区县民政部门(包括两江新区社会保障局、重庆高新区公共服务局、万盛经开区民政局),审批结果报市民政局备案。
二是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会同市规划自然资源局等有关部门,制定全市殡葬服务设施建设规划;改造升级殡葬管理服务信息系统,推动“重庆市殡葬信息管理服务平台”与“渝快办”有效对接,实现审批全程网上办理;推广运用经营性公墓(包括公益性公墓)电子许可证。
三是统筹推进公益性殡葬设施建设,将农村公益性殡葬设施建设纳入乡村振兴和基层社会治理统筹规划,加快推进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
四是强化监督管理,强化各区县民政部门审批监管牵头责任,压实殡葬服务企业主体责任;加大殡葬领域违法行为查处力度,健全多元共治、互为支撑的跨部门联合监管格局。
改革七
推进政务服务事项跨区域通办改革
一是扎实推进“跨省通办”。严格按照民政部和市政府安排,养老机构设立备案服务、婚姻登记预约服务、孤儿救助资格认定、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认定以及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资格认定等5项事务实现“跨省通办”,并同步建立清单化管理制度和更新机制,有效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异地办事需求。2021年,养老机构设立备案在川渝地区全面实现线上“全网通办”、线下“异地可办”;43人次通过“跨省通办”纳入残疾人两项补贴范围;积极推进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全市办理跨省通办12970对;完成1例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认定“跨省通办”。
二是全面推行“一网通办”。加强民政业务系统与市政府“渝快办”政务服务平台的对接融合,政务服务事项应接尽接,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加便捷及时的政务服务。实现社会组织、救助核查申请、婚姻预约等14个事项全程掌上办理,另有地名核准、社会组织、婚姻登记、公墓审批所涉及的16个事项已完成民政业务系统与市政府“渝快办”政务服务平台的对接,并在市民政局公众信息网站和政务微信公众号开通社会组织、婚姻服务等网上办事功能,群众可通过手机查询并办理相关业务。
改革八
深化基层治理改革创新
一是巩固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出台《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施意见》配套文件,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各方面;村(社区)书记主任“一肩挑”达到98%,“两委”成员交叉任职达到58%;推动建立“行政村党组织—村民小组(网格)党支部—院落党小组”的组织体系,加强党的组织和工作有形有效覆盖。
二是不断强化基层民主自治活力,印发《重庆市村民委员会选举规程》《重庆市居民委员会选举规程》,完善民主选举制度;推广“三事分流”工作机制,推进城乡社区协商;推进“一约三会”建设,建立群众参与社区服务激励机制。
三是有序推进社区减负增效,印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依法协助政府工作事项清单(2021年版)》,动态调整村(社区)工作事项清单,由原有的27项调整为30项。
四是增强社区治理内生动力,探索建立以党建为引领,联需求、联资源和联服务的“三联工作法”,有效促进“五社”协同发展、互联互通;搭建社区治理创新服务平台,引导社会组织、市场主体、驻社区单位等共同参与社区治理。
改革九
推进民政领域标准化实施试点改革
一是有序推进国标委标准化试点项目。指导市儿童爱心庄园等6个单位建立标准化工作机制、健全服务标准体系、开展标准宣贯培训、组织标准体系运行,完成试点任务;积极引导市一福利院等5个已验收国标委试点单位总结推广标准化工作经验,提高民政领域标准化工作水平。
二是启动全市民政领域标准实施试点项目。经过广泛宣传,在相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自愿申报、区县民政部门推荐的基础上,联合市市场监管局确定沙坪坝区福利院等15家单位为试点单位,涵盖养老服务、社会工作、殡葬服务、婚姻登记、流浪救助、儿童福利、社会治理等领域。市民政局积极指导试点单位从制定试点方案、建立工作机制、落实工作保障出发,大力推动现行有效的民政领域相关标准宣贯实施,会同市场监管部门、联合区县民政部门统筹推进民政标准化试点工作,进一步规范民政服务供给,打造一批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全市民政领域标准实施示范单位,切实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改革十
深化未成年人关爱保护机制改革
一是协调机制全面建立。成立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的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并于年内召开2次全体会议,民政牵头建机制、定规则、制要点、抓调研,其他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初步形成。区县层面均成立未保领导小组,切实发挥统筹谋划、牵头抓总作用。
二是制度体系不断健全。印发进一步做好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工作通知,扩大保障范围;出台因突发事件影响造成监护缺失儿童救助保护的实施意见,提升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水平;印发关于做好儿童福利机构孤儿成年后安置工作的通知,有效保障孤儿合法权益,帮促机构孤儿成年后更好融入社会;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儿童福利机构优化提质和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有效整合机构职责、人员、场所等,做好未成年人临时监护、帮扶救助、政策宣讲等关爱服务工作,着力推进儿童养育、医疗、康复、教育、社会工作一体化发展。
三是保障水平持续提升。落实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自然增长,建立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补贴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机构孤儿成年后安置工作机制,加大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助学助医力度,6700余名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