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物“活”起来丨探寻古寨遗韵,解锁文化密码!殡仪丧葬服务 4008341834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3-16 11:37

寻古问通

让文物“活”起来

导语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殡仪丧葬服务 4008341834也是文化的传承者。每一件文物背后都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都有一个等待被讲述的故事。欢迎加入《寻古问“通”——让文物“活”起来》的奇妙旅程。我们将一同探索古文化遗址、石窟寺及石刻、古建筑、古墓葬以及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历史遗迹,感受古代工匠的智慧与技艺,追溯文明的起源与发展,领略古人的建筑美学与生活智慧,揭示古代丧葬文化的奥秘......让这些静默的文物在我们眼前“活”起来,让尘封的历史在我们眼前“看”得见!

同时,我们还将关注文物保护的最新动态,让您了解如何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让我们携手走进这个充满魅力的世界,共同感受文物的温度,聆听历史的回响。

在通江的山水深处

隐匿着一座座古寨

宛如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古朴星辰

每一座都承载着往昔的风云变幻

镌刻着独特的文化密码

闪耀着无可估量的价值之光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通江古寨

探寻历史古韵,揭开文化长卷!

兴隆寨

兴隆寨址全景

兴隆寨址,位于四川省通江县毛浴镇,2012年公布为通江县不可移动文物。在岁月的长河中,它静静矗立,诉说着百年前的故事。寨址四面绝壁,平面呈长方形,长约500米,宽约100米,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这里地势险峻,易守难攻,殡葬 服务电话是多少 4008341834仿佛是历史的天然屏障。寨内存有寨门两道和局部寨墙,寺庙基址1处,圆首碑1通,南寨门外左侧崖壁上有摩崖题记2幅。

兴隆寨址南寨门

南门呈拱形,高2.64米,宽1.58米,厚1.60米,左侧门柱利用自然岩石,寨门左侧崖壁有题记两幅,一幅刻于浅龛内,竖刻“兴隆寨”,另一幅竖刻两列“保宁改名军政府,宣统三年扎寨”。

兴隆寨址前寨门题记

西北门同样为拱形,门高2.3米,宽1.34米,厚1.86米。西北门内右后侧有一通圆首记事碑,碑首横刻“五台灵山”,碑身竖刻22列文字,主要记载同治二年建庙,宣统年间维修。碑后为寺庙遗址,残存基址和瓦砾。

兴隆寨址西北寨门

这处古寨见证了清末动荡的岁月,也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沧桑。如今,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我们探寻过往、传承记忆的重要载体。

兴隆寨址圆首碑

昆仑寨

昆仑寨

昆仑寨址,位于通江县瓦室镇昆仑村一组村西北1.5公里的昆仑寨。始建于清代,整个寨子平面呈椭圆形,中间凹陷,立面则如一只威严的卧狮,雄踞于山间。它呈东北、西南走向,西南四面皆为绝壁,仿佛是大自然赋予它的天然屏障。寨西南设有两道寨门,虽门楣已毁,但依然能感受到当年的坚固与威严。寨门与寨墙紧密相连。寨墙由块石砌成,虽历经风雨侵蚀,但依然屹立不倒,守护着这片土地。

寨门

沿着寨南面的石梯小路拾级而上,每一步都仿佛在穿越时光。路旁石壁上,一个横式长方形浅龛映入眼帘,内刻“南天门”三个楷书大字,落款“道光四年(1824)”,岁月的痕迹依稀可见。龛下还有一双层庑形顶空龛,古朴而庄重。

南天门石刻

登上寨顶,南面有一通长方形碑,碑面竖排楷书阴刻的20行文字依然清晰可辨。它记载了清嘉庆年间建寨以及咸丰十一年(1861)维修的历程,还有那些慷慨捐资的善人姓名,每一笔每一划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

石碑

碑前的岩石面上,凿有一口水井和一个碓窝,它们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土地,见证着岁月的变迁。

水井、碓窝

寨子原建有寺庙,现存遗址及构筑遗迹。在残存的原建筑石门上,门枋阴刻的“崐仑仙境”四字,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神秘与神圣。还有遗存下来的木雕和石雕像各14尊,它们栩栩如生,让人不禁对先人的智慧与技艺赞叹不已。

原寺庙遗址

昆仑寨址,易守难攻。当年,人们在这里躲避战乱,祈求平安;如今,它依然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土地,见证着岁月的流转。

原寺庙门枋

这些古寨

在兵荒马乱的年月拔地而起

它们目睹过烽火硝烟中勇士的坚守

听闻过乱世里百姓的悲啼与祈愿

以沉默的身躯庇护着一方安宁

寨中的一砖一瓦都诉说着沧海桑田的故事

为后世探寻历史真相提供了确凿物证

古寨的文化是一部鲜活的民俗长卷

如今,我们应以主人翁的姿态珍视古寨

让这传世珍宝

在华夏文明的苍穹下熠熠生辉,永绽芳华!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轻触阅读原文

四川通江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原标题:《寻古问“通”(十一)——让文物“活”起来丨探寻古寨遗韵,解锁文化密码!》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