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坡是个苗族乡,殡仪馆殡葬服务联系电话 4008341834位于贵阳市花溪区东南部,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龙里、惠水两县相毗连,境内黄帝峰海拔 1600 多米,是贵阳市的制高点。高坡是个以 " 印牌苗 " 为主体的民族乡。" 印牌苗 " 同胞在开发高坡的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了多姿多彩的 " 洞文化 "。
洞葬
1963 年秋,我从中央民族学院(今称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毕业,被分配到贵州省文化局工作。次年夏,与花溪区文化馆的同志到高坡调查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住在苗族聚居的甲定村。村中一位姓王的小学教师告诉我,他们的先人是从外地迁来的。" 祖宗一直都在搬家,搬了好多地方,就像古歌唱的:‘喝千个水井,住万个屋基’。不管搬到哪里,死后都想回家。所以,人死了,不埋葬在地底下,装入棺材后,放在山洞头,有朝一日,‘落叶归根,魂归故里’。"
我跟着他,来到一个放有许多棺材的山洞,当地人称 " 棺材洞 "。
这个 " 棺材洞 " 位于 " 龙打岩 " 山麓。洞内尚存棺木 127 具。棺材两端用井字形木架固定,重叠堆放,尺寸不等,大者长 2 米余,小者长 1 米许。早期棺材多为 6 块板材拼成,晚期棺材头大而尾小,棺材盖板呈弧形。棺木大部分完好,棺内可见部分陶质器皿。据守洞村民说,原先洞内棺材要比现在多得多,从底到顶共有 7 层,后来被火烧掉了,火烧洞壁痕迹清晰可见。什么时候烧的?他说," 不清楚,老人家也不清楚 "。据说,洞内现存棺木最早可上溯十多代,大约距今三四百年前。最晚的一具葬于新中国成立后,棺木很小,里边装的是抗美援朝牺牲的一位志愿军战士的遗物。
洞中棺木因地制宜,高低错落,酷似山区常见的 " 吊脚楼 ",蔚为壮观。
有的棺材盖板断面呈三角形,白事一条龙有哪些服务多少钱 4008341834而有的则呈 " 口 " 字形;有的棺木头朝外、脚朝内,而另外一些则与之相反。据介绍,棺盖板断面呈 " 口 " 字形的人家经济条件好一些,有能力使用大古树做棺木,头脚朝向为的是方便子孙区别 " 房族 "。甲定村的王姓村民当初是一家,后来发展成两房,长房一概头朝外,二房一概头朝内。只要按照这个规矩,后去世的,架在什么地方,置于何人棺材之上就非常明了。
苗族同胞把这种丧葬习俗称之为 " 进城 ",考古学家名为 " 岩洞葬 "。不过,不是什么人都可以随便 " 进城 " 的,必须是 60 岁以上的老者才能 " 岩洞葬 "。这个风俗延续了很长时间。直到民国年间才逐步推行土葬,他们叫 " 下乡 "。从那以后,即使高寿老人也不一定 " 进城 " 了。如此一来,具有悠久历史的 " 岩洞葬 " 便被文物部门视为具有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文物了。
高坡苗乡至今还保留有七八处 " 岩洞葬 ",已被列为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的 " 甲定棺材洞 " 便是其中的一处。
贵州全省有 70 多处规模很大的 " 岩洞葬 ",主要分布在贵阳市和与其毗邻的安顺市、黔南州一带苗族村寨山洞中。其中,平坝 " 下坝棺材洞 " 和惠水 " 仙人桥岩洞葬 " 已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贵州省独有的一种古墓葬。
洞堡
第二次上高坡,是与花溪区文物保护管理所的同志一道考察历代修建的屯堡、营盘等古代防御设施。我们首先考察的是公牛屯。
公牛屯位于燕楼乡燕楼村北 1.5 公里处,又称 " 燕楼营盘 ",因山形地貌远眺状似公牛而得名。屯墙以青石砌筑,平面呈椭圆形,周长约 1500 米,高 4 — 15 米,基宽 2 — 3 米,设置南、北两门。今存石头屋基 129 间及石砌贮水池 1 个,池壁楷书阴刻 " 天地生成 "4 字,每字 0.2 米见方,落款 " 同治五年 "。据文管所的同志介绍,花溪区境内营盘很多,经过实地踏勘、测量的有 57 座。大多修建在村寨附近的山顶上,多以毛石砌筑,平面多呈椭圆形,大量建于清咸丰、同治年间。有农民起义军修建的,有村民为避战乱修建的,也有地主武装 " 团练 " 为对抗农民起义军修建的。但有一类防御设施不是修建在山顶上,而是修建在山洞中,人称 " 洞堡 "。高坡苗族乡的水塘村、五寨村分别建有 " 洞堡 ",从残存的遗址遗迹看,可知曾有众多村民在洞内长期居住过,可称这种居住方式为 " 洞居 " 或 " 岩洞居 "。
高坡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荒山野岭溶洞成群。在那遥远的古代,人们住在山洞里。贵州许多山洞因为住过古人类,留下许多遗物,有的成了化石,故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诸如普定穿洞遗址、盘县大洞遗址、黔西观音洞遗址、安龙观音洞遗址等。
过了若干万年,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仍未全然抛弃岩洞。我们实地考察了高坡附近的水塘村 " 躲反洞 "(有人又称 " 躲匪洞 ")。山洞有上下两个洞口," 下洞 " 有伏流从洞内奔腾涌出,故又称 " 出水洞 "。两个洞口的直线距离不过两三百米,洞里弯弯曲曲,可能有 1 公里长。同许多溶洞一样,洞中石笋、石幔、石柱、石钟乳,千姿百态,琳琅满目。最为令人称奇的是,两个洞口都有古人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就地取材用石头建造的石墙、石门、石台阶。洞内有石屋、石桌、石凳、石粮仓、石牛圈等。石墙石门极为坚固,墙上还特意砌有巡逻台、瞭望窗、射击孔,俨然是座 " 地下堡垒 "。堡内房屋、牛圈一直修到伸手不见五指的地方,凭借电筒亮光,可见洞内有宽敞的石板路,规整的老屋基,以及煤坑、炉灶、残钵、破碗、瓦片等大量生活遗迹。
当地村民皆言,此洞自古有之。一位 70 多岁的枯廋老者说,他们在水塘住了 10 多代,兵荒马乱时曾用于 " 躲反 "。他七八岁和二十来岁时曾两次在洞中躲藏过。如今水塘村多为汉族,苗族只有十几户。老者说,他们的先人在此定居前,这一带全部是苗族,地下 " 洞堡 " 多是苗族先人修建的。乡文化站的苗族青年小王说,这些建筑是明英宗时期苗族农民起义首领 " 干把珠 " 领导的苗族农民起义军为对付官军围剿修建的,已有 500 多年历史。
水塘 " 洞堡 " 建筑作为一种历史陈迹,既反映人类居住的历史,又反映民族关系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
跳洞
苗族同胞能歌善舞,尤其喜欢吹芦笙。只是吹芦笙而不跳舞叫作 " 吹芦笙 ",自吹自跳叫作 " 跳芦笙 ",男子吹芦笙,女子踏着芦笙的节拍跳舞叫作 " 踩芦笙 "。逢年过节,成千上万的苗族村民穿着节日盛装,云集固定场所,举行规模盛大的活动,苗族同胞称之为 " 跳花 "" 跳圆 "" 跳厂 "" 跳场 "。贵阳附近,特别是高坡苗乡多在冬暖夏凉的山洞内外开展此类活动,他们称之为 " 跳洞 "。
2000 年,我第三次登上高坡,专程到苗族聚居的杉坪村等地考察 " 跳洞 " 场地及 " 跳圆 " 习俗。杉坪村境内的将军山有口 " 跳花洞 "。山洞宽敞明亮,洞口建有石墙,将 " 跳洞 " 场地围成圆形。每年春节,附近苗胞齐集于此,在洞内 " 跳圆 ",通宵达旦,热闹非凡。阴历四月初八也有 " 跳圆 " 活动。从前,一些有情而难成眷属的情侣借机在洞口举行 " 射背牌 " 仪式。
所谓 " 背牌 ",是苗族姑娘背上的一块方形刺绣装饰物,视为皇帝的印玺。相传他们的先人是皇帝的掌印官,后因战败逃亡,为免途中失散,将印玺绣在 " 背牌 " 上,从而被人称为 " 印牌苗 "。来到高坡定居之后,男女相亲相爱,由于外部原因,不能自由结合,于是按照祖先制定的规矩,举行 " 射背牌 " 活动。届时,女方准备 " 背牌 ",男方备办酒席,先在众目睽睽之下由后生用弩射击姑娘精心刺绣的 " 背牌 "。射过的 " 背牌 " 由男方珍藏,死后殉葬,枕于头下,意为 " 今生今世无缘,到另外一个世界再见 "。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射背牌 " 活动见不到了," 跳花洞 " 成了值得怀念的民俗文化遗存。
" 洞葬 "" 洞堡 " 与 " 跳洞 ",既是自然遗产,又是文化遗产;既有物质文化遗产(亦即 " 文物 "),又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 " 非遗 "),堪称珍贵文史资料,不仅应当保护,还可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