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西汉郡级政府行政制度的神秘面纱白事一条龙有哪些服务多少钱 4008341834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4-03 06:18

揭开西汉郡级政府行政制度的神秘面纱

2025-03-28 07:01

发布于:江苏省

1996年9月2日,白事一条龙有哪些服务多少钱 4008341834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在北京召开,邮电部将尹湾汉牍档案作为特种邮票《中国古代档案珍藏》内容之一

尹湾汉简《神乌赋》

尹湾汉简《神龟占》

文献遗产名称:尹湾汉墓简牍中的西汉郡级档案文书

文献形成年代:西汉末年

文献数量:156枚

入选时间:2002年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文献保存者:连云港市博物馆

1993年,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的尹湾村6号汉墓中,发掘出土了一批西汉郡级档案文书,这些文书书写在汉代简牍上,为墓主人东海郡功曹史师饶的随葬品,书体有章草、隶书两种。该文献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简牍中年代较早的行政文书档案,主要记载了西汉末年东海郡的行政建置、吏员设置、户口、垦田、钱谷出入、经济赋税以及武器装备等情况,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是研究汉代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史的重要材料,在研究档案学、简帛学、古代军事史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1996年,尹湾汉代木牍《博局占》入选《中国古代档案珍藏》纪念邮票,以纪念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在中国召开。2002年3月,尹湾汉墓简牍中的西汉郡级档案文书入选首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百石小吏的工作留存

简牍是古代书写用的竹片和木片的概称。在造纸术发明之前,简牍是最基本的书写载体,其重要程度相当于今天的纸张。尹湾汉墓简牍中,木牍每方约长23厘米,宽7厘米。竹简每支长22.5—23厘米,其中20支为宽简,每支0.8—1厘米;113支为窄简,每支宽0.3—0.4厘米。另有一支素面简,属宽简。据统计,这些出土的简牍共4万余字,从内容上可分为四大类:一是郡级政府档案文书,包括记载22项统计内容的《集簿》,记载东海郡官吏设置等情况的《东海郡吏员簿》《东海郡下辖长吏名籍》和《东海郡属吏设置簿》,记录东海郡长吏政绩的《东海郡长吏考绩簿》,以及记载军事装备情况的《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二是术数历谱,包括《神龟占》《六甲占雨》《博局占》《刑德行时》《行道吉凶》和元延元年历谱、元延三年日书等;三是私人文书,包括赠钱名簿、随葬遣策、元延二年日记和名谒;四是汉赋佚篇《神乌赋》等。

由尹湾汉墓出土的10件名谒和衣物疏等随葬品可知,墓主人功曹史师饶是东海郡太守府的一名高级属吏。汉代郡县属吏均由郡守、县令任命。功曹史职在“主选署功劳”,即负责一郡吏员的考绩、升迁等事务。功曹史虽是百石小吏,但职位重要,被视为吏员中的“主吏”“郡之极位”。

这些作为陪葬品的档案文书,办白事一条龙服务 4008341834出现在一个纪年、身份明确的功曹史墓中,既体现了汉代的丧葬习俗,又反映了墓主人希冀其身后仍有位宠职高的地位。

东海太守的述职报告

秦汉时代,地方政府向朝廷汇报一年来当地社会经济与财政收支基本情况的制度称为“上计制度”,所呈送的上计文书称为“计簿”,也称为“集簿”。尹湾汉墓出土的《集簿》,实际上就是东海郡太守的“年度述职报告”。《集簿》会和《东海郡吏员簿》《东海郡长吏考绩簿》以及与“功状”有关的文书一并上呈,用以展示地方官员年度工作业绩。

尹湾汉墓1号木牍上记载的《集簿》,仅22行700个字,却涵盖了东海郡的行政建置、吏员设置、农业经济、财政等方面内容和22个项目的综合统计,详细反映了西汉晚期东海郡各个层面的社会形态。据《集簿》记载,该郡土地面积为51万余顷,当年“种宿麦十万七千三百□十□顷,多前千九百廿顷八十二亩”,西汉十分重视宿麦种植,将本年度增产数纳入上计,必然会引起朝廷注意;东海郡年度结余1208万余钱和“九万四千五十五石八斗二升余”谷物,显示出东海郡在财政和粮食管理方面卓有成效;东海郡当年的户口数为“廿六万六千二百九十,多前二千六百廿九”,其中记录的70岁以上老年人的总数和赈济贫困农户数量,表明了东海郡奉行朝廷“尊年高”以及扶贫济困等政策的情况。《集簿》专有一项写明东海郡所辖区域面积为“界东西五百五十一里,南北四百八十八里,如前”。东海郡太守是一方大吏,文中“如前”二字,表明他履行了守卫疆土的职责。此外,《集簿》列出了本郡三老、孝弟(孝悌)、力田的员数,展现了郡太守“劝导乡里,助成风化”的成果。

对于郡太守的功绩,《集簿》没有费笔墨渲染、称颂,而是以数字说话,采用比较的方法,展示东海郡一年来的政绩。这种简洁、明确的陈述,正是行政公文的书写笔法。这也表明西汉中后期,地方政府在上计方面,已经有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做法。虽然《集簿》写得如何主要取决于郡太守一年来的工作实绩如何,但是如何编写也很重要。汉元帝年间,曾任御史大夫的贡禹说:“郡国恐伏其诛,则择便巧史书习于计簿能欺上府者,以为右职。”可见,各郡国都很注重选用善于编写计簿(集簿)的人为吏。成书于这一时期的《集簿》,其中有无“欺上府”之处,由于没有其他资料佐证难以断言。但是,东海郡的主要面貌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情况通过这份“东海郡太守述职报告”得以较为直观、详细地呈现。

尹湾汉墓出土《东海郡吏员簿》1枚,出土时长23厘米,宽7厘米,厚0.3厘米。墨书隶体,正面21行,背面25行。每行顶头皆书县名,正反两面书写了3400多个字径只有2毫米的汉字。木牍正文所记为东海郡太守、都尉和各县、邑、侯国及盐、铁官一共2200多人的吏员设置,包括职名、俸秩、人数及总计。中华书局编辑李解民先生称其为“汉代简牍字数、书法、史料三绝于一体的稀世珍品”。尹湾汉墓还出土《东海郡下辖长吏名籍》2枚。木牍1正、反两面皆分3栏书写,每栏16—20行;木牍2正面分2栏书写,上栏17行,下栏18行,背面没有文字。皆墨书隶体,原无标题。此二牍所记内容完全一致,即东海郡所辖38个县、邑、侯国以及盐、铁官的长吏官职、籍贯、姓名以及迁除情况。

此外,尹湾汉墓还出土《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1枚,是我国迄今为止所见有关汉代武库建设中时代最早、内容最完备的统计报告,而且是出现在内郡政府文书档案上,其文献价值更非同寻常。《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出土时长23厘米,宽7厘米,厚0.6厘米。墨书隶体,正面分6栏书写,背面分5栏书写,每栏21—26行不等。首列乘舆(皇帝出行和警卫专用的兵车)兵车器,分58行,每种1行,列出名称、数量、种类和物件的合计数,58种114693件。次列库兵车器,是郡武库贮藏的供军队使用的兵车器,合计182种23153794件。其中许多兵器名称在文献中未见记载或早已失传,中国历史学专家李均明认为这些兵车器足够武装20万军队,可见西汉时期国力之强盛、武备之精良,为研究中国军事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

弥足珍贵的行政文档

20世纪以来,随着考古工作科学推进,我国各种简牍文书大量出土。尹湾汉墓简牍虽数量不多,但胜在内容丰富、独特,因此一经公布即引起了国内外历史界、考古界特别是简牍研究专家的重视。

其较为全面地反映了西汉成帝时期郡级政府的机构建置、吏员设置、上计制度、盐铁生产、人口和年龄统计、垦田、流民安置、官吏迁除以及战备等方面情况,提供了比史籍记载详细得多的原始资料,对我国西汉郡级政府行政制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填补了我国档案学研究很多方面的空白。

一是丰富了关于“集簿”的记载。此前关于“集簿”的称谓和内容,文献记载仅见于《续汉书》中引用的一句话,说“集簿”乃县、邑、道和侯国于每年秋冬岁尽时向所属郡国呈报的情况总汇。而尹湾汉墓出土的《集簿》则是我国首次发现的由郡国向朝廷呈报的上计簿。其中,有关县乡三老、孝弟(孝悌)、力田的员数,所辖地区人口性别和年龄的构成情况,春季种树、秋季种宿麦的数量,户口数、用谷数以及每口平均用谷数,等等,都是未见于文献记载的,成为研究西汉地方政治、地理、人口、经济状况的珍贵史料。

二是提供了关于西汉时东海郡行政建置的详细记载。对于东海郡的行政建置,以往文献记载或不周详,或欠准确,或有空白,而尹湾汉墓简牍中的西汉郡级档案文书不仅纠正了《汉书·地理志》上的若干错误,还对我国史学界以前存在争论的机构设置问题作出了回答。

三是留下了关于西汉时东海郡吏员设置情况的记载。尹湾汉墓出土的简牍记载了东海郡太守、都尉两府及其所辖38个县、邑、侯国等的吏员的职名、俸禄、人数。如此全面翔实记录汉代一个郡的全部吏员编制的资料,在现存各类文献中极为罕见,这为探讨汉代官制提供了新的第一手资料。

总之,尹湾汉墓简牍中的西汉郡级档案文书具有独特的人文价值,它揭开了西汉郡级政府行政制度的神秘面纱,成为研究汉代官制、复现历史面貌不可或缺的珍贵素材。

供稿:连云港市档案馆 黄永艳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