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一个被通缉的福建人,殡仪丧葬服务 4008341834带着1000多人逃到海外,建了一座中国城
2025-05-08 21:22
发布于:天津市
他出生于农民家庭,带领着1000多位同胞,勇敢地跨越大洋来到马来西亚。在这里,他大胆地租下了一片荒芜的土地,租期长达999年。
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他们开垦耕作、开展贸易,逐步建立起了一座繁华的“中国城”。
如今,这座城已有30万人口,其中40%为华人,华文学校遍布全城,婚嫁丧葬、饮食习惯都与中国如出一辙。
他的名字叫黄乃裳。
最近,一部根据他亲身经历改编的电影《诗巫风云》上映,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这部电影让黄乃裳波澜壮阔的一生被推向了世界的舞台。
黄乃裳出生在1849年的福建闽清县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
家境贫寒,父母世代从事农业,生活艰难困苦。
黄乃裳自幼半耕半读,28岁时考中秀才,直到45岁才考取举人资格。
原本他打算凭借这次成功的考试踏入仕途,但就在同一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他的弟弟黄乃模,担任致远舰副管带,与邓世昌一起壮烈殉国。
这个变故对黄乃裳来说打击极大,他深感国家四面楚歌,清政府腐败无能。
他决定前往北京,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派人物建立联系,参与了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等改革运动,并创办了福建最早的报纸《福报》,大力宣传维新思想。
然而,变法遭到顽固派的激烈反对,最终仅仅进行了103天就以失败告终。
戊戌六君子惨遭杀害,黄乃裳也被清政府通缉。
他夜间逃往上海,随后又回到福建。
此时的黄乃裳彻底失望于腐化的清朝政府,回到家乡后,他看到了家乡百姓生灵涂炭,民众忍饥挨饿,心情更加愤慨。
于是,他决定前往南洋,寻求一条摆脱清廷压迫的生路。
1899年,50岁的黄乃裳从福州出发,乘船南下,探索东南亚适合定居的地方。
他跨越山川海洋,历时数月,先后考察了马来亚、苏门答腊、荷属东印度群岛等地,殡葬 服务电话是多少 4008341834最终来到了加里曼丹岛的砂拉越地区。
砂拉越地广人稀,雨林遍布,水土丰富,且当地人仍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阶段,既没有发达的农业,也没有手工业。
黄乃裳与当地的拉者(地区首领)商谈,提出要移民开荒,拉者欣然同意,二者达成协议。
于是,黄乃裳与拉者签订了《垦约》,租下了砂拉越诗巫的大块荒地。
黄乃裳非常重视华人权益,他特地起草了17条条款,详细规定了土地的使用规则:
作为中国第一个海外租借的土地,诗巫成了华人走出国门、迈向世界的象征。
999年的租期比清朝与列强签订的任何不平等条约还要长。
这一消息传回国内,迅速引起轰动,连孙中山先生也为此称赞:“这才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份平等条约!”
得到了土地之后,黄乃裳返回福州,号召百姓前往诗巫垦荒。
经过几个月的准备,1901年初,第一批移民在黄乃裳的带领下,穿越南海,成功抵达诗巫。
随后又有第二批、第三批,前后共有1118人。这些移民中既有男女老少,涵盖了士、农、工、商、医等各行各业。
他们这些在国内受压迫的百姓,在异国他乡重新开始了新的生活。
当时的诗巫是典型的蛮荒之地,热带雨林随处可见,低洼的沼泽遍布,且流行着登革热、疟疾等传染病,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然而,这群勤劳勇敢的移民丝毫没有被困难所吓倒,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伐木开荒,开始了艰难的垦殖工作。
黄乃裳为每位垦荒者分配了30亩土地,并向拉者借得资金,帮助建造了亚答厝(一种传统南洋民居),为大家提供栖身之地。
此外,他还开设了商店“新福州垦场公司”,售卖米、盐、布、咸鱼等生活必需品,还建立了诊所、学校,为居民提供医疗和教育服务。
黄乃裳的统筹安排,使得千余人的生活井然有序。他们在荒地上开垦出几千亩农田,种植番薯、杂粮、蔬菜等,取得了丰收。
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他们修建了大路,架起了桥梁,逐渐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建立起了一座城市。
在解决了基本的温饱问题后,移民们又开始开发当地的木材资源,种植经济效益较高的橡胶,开设工厂,从事运输,进行商业贸易,生意蒸蒸日上。
历史学家沃尔克在《徜徉在南洋野蛮人之间》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这一片繁荣景象:“诗巫的河流宽广,几乎一英里长,两岸是马来人村落……中国人通过这条河从达亚人及其他当地居民那里赚取了巨额利润。”
勤劳的华人们给诗巫带来了繁华,也将祖国的文化在这里生根发芽。
他们称诗巫为“新福州”,保留着福州的传统习俗,黄乃裳要求华人后代永远记住自己的根,讲福州话,使用国字。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们从商人到农民,所有人都省吃俭用,纷纷将钱款寄回祖国支援抗战。
黄乃裳的移民事业,看似功成名就,但他并未止步于此。
他只在诗巫待了4年,等到移民的生活逐步步入正轨后,他便将管理工作交给下属,自己独自返回福州。
他心中始终挂念着祖国,虽然移民改变了1000多人的命运,但他明白中国仍有数千万百姓在饱受困苦。
只有革命,才能彻底推翻腐败的清朝政权。
回到国内后,他积极投入到革命运动,先后会见了宋教仁、蔡元培等革命先驱,并在厦门创办《福建日日新闻》,宣扬革命思想,猛烈批评腐化的清政府。
不久后,这份报纸被强制停刊,但黄乃裳并未妥协。他加入了同盟会,继续致力于革命事业。
他参与了潮州黄冈起义,辛亥革命爆发后,他组织学生组成“炸弹队”,配合福州地区的武装斗争。
福州光复后,黄乃裳出任福建政务院副院长兼交通司司长,积极推动实业、修建水利工程、发展教育。
当时,福建地方财政困难,诗巫的华人们得知情况后,纷纷寄送捐款,支持家乡建设。
正如大器晚成所言,黄乃裳终于进入仕途,有了展示才华的机会。
然而,袁世凯上台后,他开始迫害同盟会成员。
黄乃裳被捕并被判无期徒刑。
在监狱中,他度过了数个月的艰难时光,最终在国内外的营救下被释放。
之后,孙中山在广州重组军政府,聘请黄乃裳为元帅府高级顾问。
然而,黄乃裳的身体状况日渐衰弱,仅仅担任了半年顾问职务,便因健康原因辞职回乡休养。
1924年9月22日,黄乃裳因肝病复发,在故乡闽清去世,享年75岁。
他的传奇人生画上了句号,留下了无尽的遗憾与感慨。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者,闽清举行了公葬,并在坂东湖头设立了黄乃裳纪念馆。
如今,在马来西亚诗巫,黄乃裳的名字依然随处可见。
无论是繁华的黄乃裳路,风景如画的黄乃裳公园,庄重的黄乃裳纪念碑,还是培养了无数优秀学子的黄乃裳中学,都承载着他的名字。
走在诗巫的街头,许多华人的面孔和福州的乡音让人倍感亲切。
无论是做生意、工作还是旅游的中国人,只要会讲福州话或普通话,就能顺畅沟通,无需掌握马来语或英语。
诗巫拥有数十所华文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回到中国“寻根”,来到黄乃裳的故乡闽清,缅怀这位伟大人物的事迹,了解祖国的风土人情,让年轻一代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尽管身处海外,他们的根永远在中国,血脉中永远流淌的是赤诚的中华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