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谦藏族婚俗在今天仍较多地保留了藏族古代婚仪,整个婚恋礼俗,从择亲选偶、订亲迎娶到婚后习俗都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情与地域特色。同时,又带着浓重的时代印迹,呈现出传统与现代交织混融,多姿多彩的风貌。
血缘外婚制
无论是牧主头人,还是平民百姓,一律实行严格的血缘外婚制,在婚姻缔结中一个最大的禁忌就是近亲结婚。在囊谦,同姓氏的男女严禁婚配,母亲方七代以内的亲属禁止婚配。因此,在囊谦地区不存在姑舅表婚和姨表婚等现象。
家庭组成制度
一妻多夫制解放前,一妻多夫是婚姻形式的主流,前提必须是亲兄弟共妻,其他任何形式的一女多夫现象均被社会所不齿。在囊谦,对一妻多夫制家庭普遍持认同态度,认为几兄弟娶一个妻子能使家庭兴旺富裕,可以保证家产不分散,劳力不分散,兄弟同甘共苦,共同呵护父母老人,保证强大的家庭实力,即使兄弟中有人出远门、服兵役,家里也有人照顾,可以安心办理各自的事。
一妻多夫家庭的日常劳作和生活同一夫一妻家庭相比具有鲜明的特点,在家务管理方面,一般是兄长当家,各兄弟间根据各自的特点,在务农、放牧、经商和运输等生产经营活动中各有不同的分工,妻子多操持家务、带孩子。日常生活中,妻子在处理兄弟关系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对各兄弟不能偏心,要努力使家庭团结和睦。如果家庭团结和睦,家业蒸蒸日上,认为妻子贤惠,为人公道,会受舆论称赞和尊重。
如今,随着社会的变革,过去严格的“等级内婚制”已打破,在不违背近亲血缘婚姻禁忌的前提下,人们的婚恋更加自由,通婚往往不受族别的限制。包办婚姻在城镇或受教育人群中已基本不存在,在农牧区虽不同程度的存在,但子女在婚配上有着最大的自主权。不管是城镇还是农牧区,“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已成囊谦婚恋的主流。
是极少部分家庭为了延续香火,会出现这种情况,一般出现于贵族家庭。
一夫一妻制一夫一妻的单偶婚是囊谦藏族家庭的另一婚姻形式,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们婚姻观念的转变,一夫一妻制家庭趋向主流。
婚姻程序
相亲、提亲与订婚婚姻能否缔结,普遍看重男女双方生辰八字是否相合,若八字不和,认为婚姻不会幸福,会带来灾祸,甚至影响子孙后代。不过这一原则并不十分严格,虽八字不合却执意结婚的,可请高僧或咒师做法事以求禳解。
解放前,囊谦千百户与富绅的子女婚姻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为主,实行严格的“等级内婚制”,很少有婚恋自由。而在平民家庭中,虽然也提倡门当户对,婚嫁与否绝大多数由父母决定,但子女在选择配偶时有一定的自由,只要未触及婚忌,家长会尊重子女的选择。
通常情况下,男女双方自由恋爱或由家长相中的子女,由男方托家族中威望较高、为人正直的人提亲,也有专门说媒的人,到男女双方家中说媒。提亲成功后,便请星算师卜卦男女的生辰八字是否相合,若吉利就可以定下来,反之请高僧做法事驱邪消灾或根据双方名字的字相更改女方名字。双方父母根据“合婚五行算”商定结婚吉日,同时双方筹办结婚事宜。
迎亲与婚礼商定结亲后,婚礼多在秋收至来年春耕之间,择吉日而定。婚礼前,男方家派人去女方家迎亲,迎亲人员一般是男方至亲中较具威望、能言善道且属相相符的人,送亲人数按迎亲人的倍数来定。迎亲人要带哈达、“色巴好萨” (九宫八卦图)、五彩箭(其主要颜色由卜卦确定)、“拉格”(装有五谷和不同神山采来的碎石、碎土、木屑及各种珠宝的宝囊。在囊谦地区认为嫁女失财,故男方备拉格送至女方,以示增福招财)、“扎普” (即给新娘梳头用的酥油和碗)和“苏芒” (梳子),大茶、 “达玉” (订婚绿松石),给新娘乘骑所用的马匹(马匹的颜色由卜卦确定)等。
迎亲队伍到达女方家门口时,首先在装有牛粪的毛织袋上搁一条白哈达;进门时在门口系一条哈达;到屋内,将所带拉格放置在女方预置的供台上,并打开袋口由迎亲人员填满五谷,同时致拉格颂词,随后致彩箭颂词,并将彩箭插在拉格上。新娘家着手为新娘梳辫,其过程非常讲究,会专门邀请村里具备四世同堂或家庭美满、子嗣兴旺、秀外慧中、姓名寓意吉祥的妇女为其梳妆打扮。迎亲第二天,上下午分别进行大庆(该仪式根据家庭经济条件分为九种、七种、五种、三种大件财物的赠送,并对所赠送的财物进行礼赞的仪式)和小庆仪式,新娘家举行婚宴,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同时热情款待迎亲人员,并逐一敬酒。
迎亲第三天,新娘要穿戴女方家备好的服装和首饰(服饰的颜色要按照算卜的准备),携带“希 、玉 、顿 ”三件宝(即玻璃、绿松石、白螺),在怀中带本《文殊真实名经》及护身符(以防星曜的煞气)启程。启程前,女方家会为迎亲人员准备丰盛的食物,其中“着麻玛格”是必备的食物,象征着吉祥和美满。送亲人员一般由新娘的舅舅、兄弟和至亲组成。囊谦民间有“舅神” 之说,舅舅送亲就有舅神保佑。出门前,迎亲人在新娘的挎肩系一条哈达,之后由女方亲朋好友为其后背系哈达表示祝福,系的哈达数量越多说明女方家族人丁兴旺。迎亲人用之前插在拉格上的五彩箭领新娘按照占卜确定的方位行走80步后,由跟新娘八字相克(藏语称:东苏罗巴)的人携扶新娘上马正式启程。新娘家要请僧人煨桑、并念诵《陀罗尼集》。迎亲途中如果遇见背水、背牛粪的人,视为吉利,迎亲人会特意献上哈达致谢。
当迎送亲队伍快到男方家不远时,男方家要在家中安排僧人做驱魔和圆镜净身的法事,敬酒人要在门外迎候,迎送队伍到达后下马接受敬酒,双方互致祝词,特别热闹。待送亲队伍到达男方家门口时,男方选跟新娘八字相合的人接迎新娘,并请专人诵“下马垫”(藏语称把丁),主要对新娘、白毡、哈达、谷物、酒、山水地域和家族史等进行赞颂和祝福。地上铺设一席白毡,正中间用谷物撒写表示吉祥的“卐”“雍仲”(万字符)或占卜所示的其它图案,象征福寿永驻,平安吉祥。新娘下马时必须踩在白毡上的“雍仲”图上。
送亲人员下马后,要在男方家门口装满牛粪的毛织袋和门环上各系哈达。随后,迎送亲队伍要转绕煨桑三圈。进门跨步时,选择一个村里威望高,为人公道可信任的人为新娘摘帽子,必须保证不前不后,朝前寓意男方家进财,女方家失财,朝后则反之。进门后,新娘将藏于袖中的“希、玉、顿”三件宝物丢进已经备好的盛满水的奶桶内,同婆婆一起提到伙房内。
进入伙房后,把水桶放置在炉灶旁,取出预先准备好的哈达系在柱子上,新娘用瓢向“三宝”供三次,并从下灶滚开的水中取三瓢水添至上灶的锅里,再从灶前的水桶中舀三瓢水添入下灶的锅里。然后将新娘迎至伙房中提前安置的藏式卡垫上(卡垫的颜色按照占卜确定),面朝占卜师指定好的方向安坐。接着,由男方专门选定的秀外慧中、姓氏高贵、家世清白、风华正茂的女性为新娘端特别干净的鲜奶和“赛玛” ,并致简短的吉祥祝词,新娘将鲜奶和“赛玛”分三次敬献神佛后,将鲜奶象征性地饮三口,并将“赛玛”从盘子的四周用自带的银勺向中间堆积后吃在嘴里抹在头上,后将银勺平插在“赛玛”正中,表示情真意切、丰衣足食、白头偕老。等数日后将吃剩的鲜奶埋于里屋或畜棚内,以示财气内敛不外露,“赛玛”则由新娘吃完。
婚宴开始时,新娘随送亲人及迎亲人一起进餐。新娘在三天之内只能吃素食。桌上需摆放羊肩胛肉(藏语中羊肩胛发音与“积蓄”类似),寓意男方家的财产交付于新娘。三天后,羊肩胛肉必须由新娘食用。婚庆的第一天男方家迎请僧众,诵经祈福,举行招财仪轨,并将福物交于新郎新娘,预祝子嗣兴旺,福禄双全。
婚礼天数由经济条件和路程而定,传统上为三天,如今交通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一般留宿一天。
婚礼期间,男方家准备饕餮盛宴款待客人,亲朋乡邻也会赠送许多礼品或礼金。举行婚礼时,最活跃的是颂赞辞的人。他们口若悬河,赞美之辞滔滔不绝,内容丰富吉祥,声音抑扬顿挫,动作诙谐幽默,博得众人阵阵喝彩,使婚礼气氛喜庆而热烈,男方亲友给新娘胸前献挂哈达。
婚礼三天中还要展示嫁妆,一般分大、中、小三项,进行婚说“敦茂” (展示嫁妆)。嫁妆一般根据家庭条件而定,通常会陪送佛像、经卷、佛塔、服装、牛羊及金银首饰等。家境困难的尽力而为,有的只缝制几件新衣。
第三天,送亲队伍辞别之前,新郎和新娘给送亲人一一敬酒,这时舅舅和送亲人员给新娘加赠礼物,并相互祝福。
有些农区,通常会在婚礼结束的一个月左右,女方家属会向男方送去 “炒青稞、牛肉、美酒”,寓意选择适当的时间应回家看望父老乡亲,送肉和美酒以示生活美满,幸福甜美。新娘在新郎的陪同下一起回娘家,即“让古尔” 。“让古尔”时,新娘要穿新郎家缝制的衣服,并且给家人带礼物。在娘家住上一段时间后,娘家和亲朋好友会将所分配的资产转交给新郎新娘。
现在,在较为闭塞的农牧区举行婚礼时,依然保留传统的仪式,婚礼古朴、风趣、热闹而隆重。但城镇已带有明显的现代色彩,给传统婚礼赋予了时代特点,一般都在大的饭店集中待客,专请婚礼司仪,与亲朋好友一同庆祝,仪式也相对从简。
[ 责编:董大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