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葬为何难赢土葬(关注“绿色殡葬”(上))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0-04 17:50

  2000多壁葬格,8年仅售50来个

  壁葬节地 却遭冷遇

  土地资源日益紧缺,而土葬还在大量“吃地”,在这种情况下,一种节地环保型殡葬方式——壁葬,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经过长期推广,武汉汉阳扁担山公墓壁葬区已安葬了1万多位死者,占总数的10%。扁担山公墓管理处副主任陈婷说,“壁葬是除海葬、江葬之外,最节地的一种殡葬方式,对于死者家属来说,这也是最经济节约的方式。”

  所谓壁葬,就是以墙代墓,在一堵墙上设立一层一层的小格子,将骨灰盒(坛)封存于墙格中,然后用花岗岩封面,上面刻上碑文。一堵墙下来,能容纳上千个骨灰盒,非常节约土地资源。

  在扁担山公墓,每个墓葬平均占地2.5平方米,而仅20亩的壁葬区却可以入葬2万人,平均每人占地仅0.67平方米,“所以,仅这一项,就可节约用地50亩。”陈婷说。

  尽管有节地的优点,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像武汉汉阳扁担山公墓这样将壁葬开展较好的公墓还是少数。这种既节地又环保的殡葬方式,在全国各大城市不同程度遭到冷遇。

  在武汉地区,由于乏人问津,九峰寿安林苑公墓的壁葬业务已经暂停,蔡甸区玉笋山公墓的壁葬业务甚至还没来得及推开。

  在广西南宁青龙岗长安墓园的壁葬区,记者看到,古朴典雅的长廊里显得有些空荡,一个接一个用于安葬逝者骨灰的“壁柜”基本都空着。长安墓园自2000年推出壁葬以来,2000多个壁葬穴位至今只售出50来个。

  此外,所有壁葬公墓都面临一个共同问题:不少人只是把壁葬作为临时选择,一旦经济情况好转,就会把亲人迁入墓地。

  “入土为安”传统心理呼唤契合点

  绿色殡葬 期待突破

  今年清明,在广西青龙岗长安墓园,几经比较后,前来为亲人选择墓穴的黄女士最终放弃了壁葬,选择了传统的墓葬方式。

  “把老人放在‘小格子’里实在于心不忍,亲戚们看着也会数落我们‘不孝’。所以有了钱,还是得让老人‘入土为安’。”一位打算将父母骨灰从壁格迁入墓地的市民说出了心里话。

  “‘入土为安’的心理与中国传统丧葬习俗中的大肆操办和迷信活动不同,应该充分尊重。”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李庆林博士说,墓园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如何根据逝者家属的合理习俗、建议和需要,不断改进现有壁葬方式。“壁葬大的方向没有问题,但细节需要完善,比如,针对‘入土为安’的思想,可否将壁格建在有一定倾斜度的山坡上,这样会有更多的人接受壁葬方式。”

  广西社科院壮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广西民俗学会副会长潘其旭认为,壁葬遭到冷落,除受“入土为安”传统观念影响外,与所葬对象主体不明确以及宗亲意识的排他性有关。“壁葬的一堵墙就可葬下上千个逝者的骨灰盒,类似立柜式集体墓群,这可能会导致扫墓献祭时的对象主体不明确,让人们难以接受。”

  据悉,2008年清明后,湖北将选择部分人口稠密、人地矛盾突出的农村试点“生态葬陵园”。试点墓地将采取公益形式,政府埋单,农民“买墓”不再花钱。

责编:李丹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